关怀版 区县规划自然资源局
垂直管理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您的位置: 首页>政务服务>地图服务> 重庆生活地图

每周一图:重庆文化地图之名家写重庆

日期: 2019-04-24
字体:

  重庆是一座山水相依、底蕴丰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瑰丽的山水风光、伟大的抗战岁月、复合的巴渝文化、独特的城市风貌,给众多名家大作提供了宝贵的写作素材。茅盾、朱自清、冰心、老舍、张恨水、梁秋实、丰子恺、艾青等众多名家为重庆留下了宝贵的墨宝。

  山水烟云,万家灯火,这些名家笔尖书写了重庆的过往薪火,将上个世纪的重庆鲜活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在张恨水的回忆录中,重庆城的点点滴滴都被描述得细腻入微,从菜场的肉价到重庆茶馆,从一个路旁卖茶人到农家兄弟,山城生活和市井烟火气都在其中;一位美国人记录下来的20年前的涪陵,在今日成为了美国畅销书,一个旁观者,也是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他眼中的江城涪陵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些文字点亮着来时的路,让我们感到了重庆的人文魅力,也以城市精神塑造着新的未来。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本期为大家特别推出《重庆文化地图之名家写重庆》,请大家跟随我们的地图,去领略名家大师书写下的重庆山水和重庆人的故事。

  一、张恨水《山窗小品》

  “若值雷雨大作,水声、雨声、雷声混而为一,则茅屋在山摇地动中矣。有时夜半在枕上,突闻户外万马奔腾,疑暴风雨来,即惊起,启户视之。实则两山黑影巍巍,平静无事。仰观天空,两三星点,在黑云中闪烁作光。察声所在,在涸溪中,盖前山大雨,山洪自上游来也。一年约得此景可一二回云。”

  《山窗小品》作于重庆南温泉桃子沟。

  二、Peter Hessler《江城》

  “在涪陵——在川东所有的江边小镇,人们把这种搬运工称为“棒棒军”——手持竹棒的劳务大军。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中国农民常穿的那种简朴的蓝色服装),带着谋生的家伙(一截竹棒,几圈廉价的绳子),喜欢成群、成队、成营地聚在一起。”

  《江城》是Peter Hessler(何伟)在涪陵生活两年期间,作为一位外来的旁观者,对中国西南小城涪陵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记录。即使过了二十年,书里所描述的那些景象对于每一个涪陵人来说,都像自己手掌的纹路一样熟悉。

  三、丰子恺《谢谢重庆》

  “重庆的临去秋波,非常可爱!那正是清和的四月,我卖脱了沙坪坝的小屋,迁居到城里凯旋路来等候归舟。凯旋路这名词已够好了,何况这房子站在山坡上,开窗俯瞰嘉陵江,对岸遥望海棠溪。水光山色,悦目赏心。”

  抗战期间,丰子恺客居重庆“沙坪小屋”,临别重庆,百感交集。

  四、艾青《夏日书简》

  “我是欢喜这山地的。站在稍稍高一点的山坡向远方看:何等的旷野的壮观!无数的山互相牵连着又各自耸立着,褐色的,紫色的,暗黛色的,浅蓝色的山!温和的,险峻的,宽大的山!起伏不平的多变化的山!映在阳光里数不清的山!”

  艾青在合川育才学校任文学组主任,乡间的美景和孩子的热情让作者的思绪娓娓流溢。

下载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