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旅游地质系列地图丨(四)重庆象形石地图
主办: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承办: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重庆市地质调查院、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水文地质队、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出品:八二四研究所、自然巴渝
象形石,顾名思义是自然形成的其外形神似各类事物的奇特山石。
在2.5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重庆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之后的历史中,经历了由扬子海到巴蜀湖再到陆地此般沧海桑田的演变过程,形成了重庆现今独特的“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山水之城。伴随着这一漫长的变迁,在重庆广阔的山山水水中也孕育了一大批大自然的精雕细琢、鬼斧神工之作—象形石。
重庆地区的象形石多以灰岩、砂岩为载体,在雨水、河流以及风等外力地质作用下,岩体中较软弱部分被差异化风化剥蚀形成了似人、似物的奇山奇石景观。
象形石是自然天成和人类想象力的完美结合,其活灵活现的造型给人眼前一亮,或生动有趣,或引人遐想,或意境深远…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基于重庆市生态旅游地质资源调查成果,推出《重庆市旅游地质系列地图》,本周发布第四期《重庆象形石地图》,邀请大家跟随我们的地图,开启一趟象形石之旅吧。
1、巫山神女峰
神女天下峰,巫山十二峰之最。在巫峡长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巫山神女峰因其宛若绰约多姿的少女、萦绕着飘渺云烟及其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而吸引了历代无数文人墨客为其留下了灿若繁星的诗篇。
2、猿人头像
位于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遗址上方一处凸起的山石体上。该象形石由灰岩经差异风化剥蚀而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勾勒出了猿人头骨造型,辅以山体植被的修饰,惟妙惟肖地展现出了一尊猿人头像的造型。结合附近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巫山人化石的出现,不得不叫人惊叹人与自然的巧合。
3、骆驼峰
位于城口县明通镇乐山村白马山峡谷前河右岸一侧,由前后两块山体凸起,中间凹陷,其外形如同一头骆驼昂立于山谷之中,栩栩如生,令人称奇。该象形石是三叠系嘉陵江组石灰岩经长年累月差异风化侵蚀,中间较软弱部分掉落、两端较坚硬部分保留下来的结果。
4、斗牛石(石脑)
位于合川区三庙镇白鹤湖畔,是岩层差异风化的结果。上部砂岩抗风化能力强,形成大块的风化残积球状体;下部泥岩抗风化力弱,经物理化学风化剥蚀(掏蚀)后形成小基座。“一大一小”两块岩石重叠在一起天然稳定,风雨数千年,屹立不倒,表面各种应力节理,卸荷裂隙,呈网格状分布,犹如一颗“最强大脑”。
5、佛掌岩
位于开州区关面乡火焰村,为一高约50~60米,厚10-20米的板壁岩,岩层直立冲天。为二叠系灰岩因受构造挤压呈直立状,在后期溶蚀、侵蚀作用下保留坚硬部分而形成的形如佛手的象形山石。
6、豆腐石
位于城口县明通镇平安村,位于一片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山林之中。岩石裂隙发育,宽度在10公分以上,中间充填有泥土,经过人工稍加清理便可形成一道道深约30厘米以上的沟壑。是由奥陶系近似水平的石灰岩层发育的两组垂直岩层面的“X”节理裂隙在雨水等外力地质作用下沿裂隙冲刷溶蚀形成的一块块互不相连的“豆腐块”景观。
7、笑脸石(猴王石)
位于綦江区郭扶镇永胜村,为一块白垩系砂岩崩塌体,因岩性不均、层理构造及差异风化等因素耦合形成的婉如一张笑脸,亦或一颗猴王头的象形石景观。
8、人脸石
人脸石位于重庆綦江国家地质公园老瀛山园区内,为丹霞地貌景观。石像高约15米,顶部植被是他的头发,凹凸有致的砂岩体塑造了他的完整脸庞。日出时分在阳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如一尊佛像俯瞰着芸芸众生。
9、狮身人面像
位于武隆区羊角街道青春村,岩体通高约30余米,为一块二叠系茅口组灰岩崩塌体经风化形成的形如埃及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像。节理裂隙切割、风化剥离,诸多因素巧合而成,鬼斧神工。
10、金台蘑菇石
位于丰都县龙孔镇金台村,由侏罗系沙溪庙组的砂、泥岩经差异风化上部砂岩抗风化力强形成打伞盖,下部泥岩抗风化力弱,被风化掏蚀成细菌茎,从而形成顶部宽约10米,底部最窄处约1.8米,整体高约6米的奇特象形山石景观,因形如蘑菇而得名。
11、白土人头寨
位于万州区白土镇人头村,山顶上矗立着一块由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经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独立巨石,高约20米、宽约10米、厚约6米,形似“人头”而得名。山顶因处于向斜轴部,产状平缓、节理发育,四周临空,利于风化剥蚀,形成平顶山,独立石柱等。该区海拔1464米,长约200米、宽约50米,三面为陡崖。
12、丰都鬼王山
位于丰都县三建乡八角庙村一处光滑的砂岩绝壁上,绝壁近于直立。由于砂岩的差异风化导致形成岩穴。上面刚好两个岩穴像眼睛,中间局部凸起为鼻子,下面的一排灌木组成了它的胡须,灌木下形成的岩孔为嘴和牙齿。两侧流水形成的风化黑色面似头发,远远望去像极了鬼王的脸,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