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重庆耕地故事”耕地文化地图第14期:《重庆古耕遗址地图》
重庆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几千年来,巴渝先民在此躬耕厚植,化山丘、坡地为良田,发展出独具重庆特色的农耕文明。一处处延续千百年的古耕地传承、耕种至今,还有众多历史久远的考古遗址也发现了古人从事农耕的遗迹,都见证着这片土地悠久的农耕文明。
在平坦的平坝区,梁平坝子“万石耕春”的盛景自宋代便闻名遐迩;在连绵的群山间,先民则凭借惊人的毅力,开垦出万州大石板、巴南石滩等层叠如带的梯田,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宋,至今仍是产出优质稻米的“活态”景观;而渝东南民族地区的秀山涌洞、石柱大梁子、酉阳花田等梯田,则深深刻着土家、苗族同胞世世代代的耕作印记。此外,一些考古的遗迹遗物不断刷新巴渝农耕史,云阳大地坪遗址出土了约5100年前的水稻遗存,将重庆的农耕史不断向前推移。
本期“讲好重庆耕地故事”耕地文化地图推出《重庆古耕遗址地图》,邀您一同感受巴渝先民顺应自然、巧用天地的智慧,探寻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深厚农耕文明。
1、黔江高坪梯田
又称千丘田,位于邻鄂镇高坪村,海拔在730至1000米之间,面积约1120亩。作为黔江土家族、苗族人世世代代开垦劳作的杰作,这里也是当地保存完整的大型农田设施,被列入黔江区农业农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黔江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 年),成为 “文物梯田”。
2、綦江古僚梯田
位于郭扶镇。古僚梯田因古代僚人聚居耕作得名,距今数千年,面积约有3.6万亩,是承载僚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见证其长期农业生产活动。
3、忠县中坝遗址(淹没前)
位于忠县㽏井沟。通过研究表明,中坝遗址的人类主要以粟等为主要食物,也有少量的水稻和小麦,这说明当时当地的农作物种植以粟为主,水稻和小麦为辅,反映了当时的农耕生产情况。
4、巫山大溪文化遗址(淹没前)
位于大溪镇。考古研究发现,大溪先民因地制宜选择了黍、粟等农作物作为主要种植作物,同时也发现了少量水稻。表明大溪先民能够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作物进行种植,反映了当时农耕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