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 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030号代表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蔡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永川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循环低碳经济的建议》(第1030号)收悉。经研究办理,“推进绿色规划建设方式”已经解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我局结合职能职责,积极支持永川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一、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我局指导永川区完成《重庆市永川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编制报批,严守粮食、生态、能源和资源等安全底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全域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国土空间格局,促进永川区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
一是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永川区“三区三线”,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城镇开发边界管理,按照更新现状、盘活存量、预控增量的原则,集约节约用地,有序推动城镇建设。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城市四线”、历史文化保护线以及洪涝风险控制线等防灾减灾底线,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二是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全方位优化产业、能源、交通空间布局,塑造“产城景”深度融合的现代田园城市空间特色。产业方面,规划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能源方面,完善骨干电网,加强天然气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因地制宜布局清洁低碳项目,促进城乡能源分布式布局和低碳化转型。交通方面,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模式,以公共交通为骨干,构建多层次、多元化交通出行服务体系。
三是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构建“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形态,推动城市空间向综合功能片区、混合功能布局转变,构建基本功能就近满足、核心功能相互支持、特色功能优势彰显的功能格局。新城规划“小街区密路网”,畅通道路微循环,构建尺度宜人、开放包容、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塑造乡村特色风貌
乡村环境生态宜居、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我局指导永川区构建村庄规划分类治理机制,引导资源相对集中投放,激活乡村绿色发展内生动能。
一是优化村庄分类,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建设需求、投入重点等因素,将永川区200余个行政村和涉农社区重新划分为“重点规划、特色规划、稳定发展、自然收缩”四种类型,引导优先规划建设37个重点规划类、特色规划类村庄,带动人口、资源、产业向优势地区集聚。五间镇合兴村作为特色规划类村庄,入选全市首批12个村庄规划统筹引领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试点。
二是加强村庄规划编制管理,修订印发了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标准及3个工作通知,要求区县在村庄规划中细化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及河道管理范围线、绿化缓冲带、历史文化保护等管控底线,用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工具,盘活零星、分散的闲置低效资源,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宜居宜业巴渝和美乡村建设。
三是加强乡村特色风貌引导,印发了《美丽重庆乡村风貌规划导则》,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从村庄规划、田野景观、聚落格局、建筑风貌、公共空间、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公用设施八个方面提出多样化、具象化建议,引导乡村建筑材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墙面宜采用本地的木、石、砖等乡土材料或乳胶漆、仿石漆等浅色涂料,体现乡土特色,兼顾防水隔热,保障安全耐用。
三、坚持绿色优先,促进乡村品质提升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局牢固树立并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9—2024年,我市共实施12个国家级、12个市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系统开展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乡村空间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改善初见成效。其中永川区共实施茶山竹海街道大桥村和五间镇两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我局给予了奖补资金1100万元,支持永川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下一步,我局将按照自然资源部有关要求,指导永川区持续优化“三区三线”,突出功能优化,增强国土空间承载能力、自然资源保护利用能力,提升空间资源价值,更好服务保障重大战略落地实施,按需分类提升村庄规划质量和实效,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空间和用地保障,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平台作用,助力茶山竹海街道打造渝西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五间镇打造渝西精品果蔬供应的特色科创小镇,服务渝西一体化发展与国际开发枢纽新城建设。
此答复函已经扈万泰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场景进行评价。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5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