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586号代表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黄翠微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规划统筹引领,系统重塑“两江四岸”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的建议》(第0586号)收悉。经研究办理,关于加强规划统筹引领相关事项已经采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总体推进情况
(一)工作情况
按照2023年6月13日市委专题会、2024年5月9日市规划委员会会议要求,我局会同相关区政府(管委会)和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门,扎实推进两江四岸项目建设实施。
一是加强规划统筹引领。我局会同有关市级部门和区政府共同制定了《两江四岸整体规划和城市设计》(以下简称“规划方案”)。规划方案按照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整体布局优化、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规划和重要区段城市设计三个层次加强城市规划统筹,以两江四岸为城市空间主轴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品质提升,系统重塑山城江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聚焦整体天际轮廓线、城市色彩、建筑外观、堤岸和江滩、公共空间、重要交通、文化和旅游等7大要素,形成22个专题规划内容。在整体规划基础上,重点对核心区内的江北嘴、朝天门—洪崖洞、储奇门、海棠溪、弹子石等5个区段形成城市设计方案。规划方案经市规划委员会会议、市委专题会审议通过,并正式印发实施。
二是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市规划委员会两江四岸规划设计统筹专业委员会作用,对渝中区朝天门工程、江北区朝天门大桥桥头公园、南岸区弹子石码头改造等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查把关,从滨江步道设置、配套服务功能、设施小品设计等方面提出优化提升意见,做好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设计把关和技术支持,力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三是推进重点片区规划研究。我局会同江北区政府、两江新区管委会、大渡口区政府、地产集团等单位,对江北嘴、钓鱼嘴半岛、寸滩港等两江四岸重要节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研究论证,对城市功能以及天际线、城市色彩、公共空间、建筑尺度、消落带等城市整体风貌重要元素进行整体统筹考虑,进一步加强两江四岸治理的整体性。
(二)主要成效
一是各区有序开展消落区治理,十大公共空间节点已全部建成开放,嘉滨路洪崖洞段人行道拓宽、南滨路微治理等项目陆续完工投用,滨水地区市容环境得到有效规范,受到市民和游客好评。二是聚贤岩广场改造工程建成投用,金融中心“钻石”形建筑造型现代简洁,与城市环境相得益彰,有效丰富了滨江界面城市风貌。三是开通了洪崖洞至九龙渡口的“半岛小渡”水上观光航线,串联沿途9大景点和6座跨江大桥,与此前已开通的“两江小渡”“嘉陵小渡”等航线共同打造“重庆小渡”特色水上交通品牌。
二、工作举措
(一)强化两江四岸规划统筹
进一步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加强部门间多跨协同,充分发挥专家力量,持续加强对重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查把关,加强对城市形态、色彩等的管控引导。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强化对滨江步道设置、配套服务设施、景观绿化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优化,做好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设计把关和技术支持,力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二)增强两江四岸主轴功能
以两江四岸为城市空间主轴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和有机更新,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滨江与腹地,做好功能优化,推动滨江功能向城市腹地延伸。以主体功能、混合用地为原则,提升两江四岸重要节点功能布局,引入新兴产业,为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以及艺术馆、博物馆等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做好空间保障。整体统筹城市天际线、城市色彩、公共空间、建筑尺度、消落区等风貌元素,促进点线面一体、江岸城协调、产城景融合。下阶段将积极指导相关区政府深入推进北滨路第十兵工厂、渝中区长滨外滩、南滨路钟楼广场等区域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引导文创、旅游等新业态在滨江地区优先布局,提升滨江岸线公共属性和城市活力。
(三)优化两江四岸城市风貌
加强两岸统筹协调,优化两江四岸城市整体风貌,坚持山水、建筑、滩涂、桥梁和灯光一体打造,结合美丽重庆城乡风貌优化等相关工作,以城市整体形象品质、公共空间景观环境为重点,依托两江四岸核心区重要区段优化工作,聚焦滨江重点项目规划方案和实施过程把控,融会贯通城市美学和建筑艺术,加强城市风貌与自然空间、历史文化的系统融合,通过标志性大场景塑造代表山城江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的窗口形象。深入开展江北嘴江滩公园、大剧院片区整体风貌优化,推进江北嘴片区、南滨路龙门里和黄葛渡片区等重要滨江项目打造精品建筑。
(四)促进两江四岸互联互通
加强特色公共交通接驳,充分发挥立体山水城市特色优势,持续打造特色交通体系。规划研究水上观光、通勤、过江线路,做强“重庆小渡”水上交通航线品牌。推进嘉陵江索道、朝天门缆车等复建工程实施,打造特色交通设施和精品站台建筑。加快千厮门大桥垂直交通设施建设,研究其他跨江大桥垂直电梯建设可行性。强化滨江步道横向贯通,统筹评估两江四岸贯通步道建设情况,优化步道建设时序和联通方式,受地形、现状建设等限制而难以贯通或建设成本过高的区段,通过滨江路人行道进行贯通。增加纵向滨江联系通道,结合滨江步道实施情况,完善滨江路外侧公共空间与内侧城市腹地之间的交通联系,近期重点推进千厮门城墙公园、朝天门大桥桥头公园、南滨路钟楼广场吊层空间整治等项目建设,加强滨江空间互联互通。
(五)提升两江四岸公共空间品质
强化两江四岸公园绿地、滨江岸线、城中山体、坡坎崖等蓝绿空间的连接度,构建立体绿色网络体系,形成全民共享、覆盖全域、蓝绿交织的步行网络。结合山边、水边、路边等利于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空间以及游客喜闻乐到之处,因地制宜精心规划,高标准实施一批城市阳台,加强与滨水区等城市开敞空间的系统串联,统筹城市阳台与周边环境、配套设施等一体化规划建设。持续推进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重大民生项目,深入开展消落区江滩“治乱”工程。在具体项目建设推进中,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规划建设好公厕、饮水点等便民基础设施,解决好老百姓关注的具体问题,为市民、游客提供国际一流的城市滨江公共空间。
(六)抓好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
加强两江四岸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的相互串联,延续城市文脉,传承优秀文化。以山城步道和滨江步道为主线,加强水上、岸上互动,结合现有和近期打造的旅游观光景点,串联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等历史文化资源,完善配套、提升环境。在已开通的“核心区旅游专线巴士”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传承独具山城江城魅力的特色空间和交通形式,策划形成两江四岸特色人文游线。推进李子坝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利用李子坝“轻轨穿楼”网红流量,统筹抗战公园、大公报片区等历史文化资源,拓展文旅游线和内容深度,激活片区城市活力。
(七)推动两江四岸数字化治理
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平台建设,打造多规合一、整体智治、全面赋能的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体系,推动两江四岸数字化治理转型,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多专业的规划编制协同机制,赋能两江四岸规划设计统筹,推进“规建治”整体协同。
(八)提升两江四岸治理能力
健全两江四岸建设长效机制,推进两江四岸立法工作,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学习、广泛借鉴上海等先进城市在重要滨水空间管理方面的经验,健全规划、建设、管理、运维机制,保障两江四岸高品质实施,提升城市门户地区形象,系统重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
此答复函已经扈万泰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场景进行评价。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5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