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059号代表建议 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杨蕴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形成重庆市城市色彩规划,助推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建议》(第1059号)收悉。经研究办理,关于形成重庆市城市色彩规划相关事项已经采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为加强城市风貌规划管理,提升城市空间艺术品质,我局制定了《重庆市城市色彩规划方案》(以下简称《规划方案》),规划以“突显青山绿水的生态美、体现文脉延续的特色美、强化山城画卷的立体美、营造多元共生的和谐美”为原则,分析了重庆城市色彩特征,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并学习借鉴了杭州、武汉、南京等城市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重庆城市色彩的规划方案和管控措施。《规划方案》于2019年2月通过市规划委员会审议。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归纳了重庆城市色彩基因。城市的色彩基因形成贯穿于城市发展变迁的全过程,是延续自然、人文、城市等重要基因信息载体。经研究分析,归纳出“洪崖黄、黄葛褐、浩月白、烟雨灰”四大色彩基因,洪崖黄取字巴渝十二景中的“洪崖滴翠”,取象于山城崖壁深浅交融、多样丰富的浅暖黄色调。黄葛褐以重庆市树“黄葛树”命名,取字巴渝十二景中的“黄葛晚渡”,象征着扎根重庆地域文化。浩月白以“浩月”命名,取字巴渝十二景中的“龙门浩月”,取象于重庆传统吊脚楼中的木格白墙。烟雨灰以“烟雨”命名,取字巴渝十二景中的“海棠烟雨”,具有鲜明的重庆气候特征,取象烟雨雾霭中城市的色彩意象和历史传统建筑中典型的灰砖色。
二是明确了重庆城市色彩风格定位。经过深入调研和各年代、多类型建筑分析,结合重庆城市色彩的多元性,提出“明快亮丽、大气峻美”的定位。城市色彩风格定位体现了城市自然人文特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需要明快的色彩去烘托,雨雾朦胧的气候条件需要亮丽的色彩去点亮,耿直豪爽的城市性格需要大气的色彩去体现,山水交融的立体特色需要峻美的色彩去彰显。
三是描绘了重庆城市色彩意象。提出“巴山清黛、渝水碧秀、美丽岩彩”的意向。城市色彩意象旨在体现重庆山、水、城三者相互交融的城市形象特征。“巴山”泛指重庆的山体,“清黛”取象于人们远眺山城,烟雨朦胧之中山体的青黑色;“渝水”泛指重庆的水系,“碧秀”取自人们对嘉陵江的印象色,表达对建筑色彩与自然生态相互协调的愿景。“美丽”来自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定位,“岩”,指代具有峡谷地貌特色的岩石本底色,同时隐喻红岩精神,凸显“坚韧顽强、开放包容、豪爽耿直”的城市性格;“彩”,为多彩之意,意指多元统一的色彩融合理念。
四是提炼出重庆城市色彩主色调。经总结提炼,提出“淡雅的黄色系”作为重庆城市色彩主色调。色彩主调蕴含了“洪崖黄、黄葛褐、浩月白、烟雨灰”四个色彩基因。色彩基因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展现不同的色彩面貌:面向历史传承,色彩沉稳,呈现灰、白、褐色调为主,黄色调为辅的结构。面向城市提升,提亮增彩,色彩以浅黄为主,白、灰为辅,褐色点缀。面向未来发展,色彩明亮,色彩构成以黄、白色调为主,灰、褐色调为辅。
同时,《规划方案》还提出了城市色彩规划管控措施,一是构建城市色彩总体布局,形成“一主多辅”的总体结构,以渝中半岛“主核”的深彩色系为中心,沿城市腹地的南北走向和沿两江的东西走向两条轴线向四周呈“多核”辐射过渡。二是建立城市建筑色彩分区管控机制,将主城区的城市色彩划分为四类特色风貌区,因循不同原则进行管控。中心门户风貌区为“浅暖素彩”、传统文化风貌区为“灰褐古韵”、“四山”生态风貌区为“青石隐翠”、“两江四岸”风貌区为“明雅淡彩”。三是明确一般性管控要求,对单体建筑、群体建筑、第五立面、道路界面、环境景观、跨江大桥、水上设施等色彩采用负面清单、案例等方式,提出一般性管控通则。
此外,城市色彩相关要求已纳入《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要求对重要区域的建筑高度、屋顶形式、色彩、风格以及绿化种植等实施分类管控。在此基础上,我局在指导各区县(自治县)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高度重视城市色彩,各区县(自治县)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已形成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风貌塑造专章,提出了城乡总体风貌、自然风貌、城镇风貌及乡村风貌指引,明确了各区县(自治县)城区总体城市设计要求,结合资源禀赋和建设特征划定了城市风貌分区,构建了城市景观系统,提出了城市色彩管控要求
下一步,我局将持续做好规划统筹引领,将城市色彩管理要求融入到各环节规划管理工作中,指导各区县(自治县)规划自然资源局进一步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并加强公众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吸纳公众意见,积极推动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脉延续以及城乡风貌整体大美塑造。
此答复函已经扈万泰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场景进行评价。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5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