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25日,自然资源部在厦门召开“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 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现场交流会”,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交流会期间,厦门、福州两市分别介绍了“厦门实践”和在福州市成功复制“厦门实践”的情况,福建、浙江、北京、陕西、河南、湖南、重庆、广西8个省份的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作了交流发言。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扈万泰围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主题,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定格局、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定布局、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定标准、生态修复项目实践定工法等方面介绍了重庆具体实践。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着眼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切实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坚决守护好 8.24 万平方公里好山好水。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定格局。规划统筹重庆“三带四屏多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总体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1.92 万平方公里,建立起 218 个自然保护地,在三峡库区消落区等重要区域实施分区分类管控,坚决守牢生态空间保护底线,夯实高质量发展生态基础。
——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定布局。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整体性,综合划定三峡库区核心区生态涵养区、大巴山生态屏障区、武陵山生态屏障区、大娄山生态屏障区和丘陵谷地生态品质提升区等“一核四片”生态修复分区,统筹布局 27 个系统性工程,将好山好水好生态融入生产生活空间。
——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定标准。深入贯彻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编制实施近自然植被恢复植物推荐指南、江心岛消落区生态修复导则等 9 项技术标准,科学指导生态修复,做好生态“加减法”,不过多地人工干预,把修复还给自然,坚持让自然做功。
——生态修复项目实践定工法。以实施 2 个国家“山水工程”为契机,系统实施 9 大类 54 个子项目,探索打破行政界线和部门业务分割,坚持以流域、山脉等自然地理单元为整体,在山上实施森林保护保育类工程,山腰实施水土保持类工程,山下实施土地整治、面源污染治理类工程,河湖岸边实施生态缓冲带、湿地修复类工程,形成山上山下、上下游和左右岸协同治理、系统修复。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粮农组织开展的“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中,重庆广阳岛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生态恢复十年”优秀案例,成为自然资源部向联合国推介的“中国山水工程”第一个入选项目。
为了激发生态修复项目的内生动力,重庆努力破解资金筹措、统筹协调等难题:建立项目储备制度,发挥中央和市级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完善社会资本参与制度,发挥政策撬动作用;深化部门联动协作,合力推动生态修复;加强跨省域合作,协同推进区域生态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重庆积极推动“生态修复+”模式,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成了铜锣山矿山公园、广阳岛、皇华岛等一批给老百姓增添福祉的示范案例。一是“生态修复+文旅”。因地制宜推进皇华岛消落区、小微湿地、崖坡林盘等保护修复,恢复江心岛生态服务功能,并依托宋朝皇华城遗址,促进生态修复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共建、共享、共维,打造自然人文旅游综合体。二是“生态修复+游憩”。充分挖掘矿区自然资源和近城区位优势,结合城镇功能需求,建成了渝北铜锣山、南山闭矿区、荣昌玉带河、九龙坡中梁云峰等 327 公顷矿山生态公园,实现了“还绿于山、还景于民”的多重效益。三是“生态修复+地灾治理”。将生态理念融入地灾治理,在地灾治理工程设计中增设生态修复专章,制定地质灾害治理生态修复技术导则,有序推进渝中、巫山等区县生态修复与地灾治理同设计、同施工、同维护,开辟一条集安全、生态、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生态修复与地灾治理融合新路子。四是“生态修复+农业”。结合三峡库区巫山脆李、奉节脐橙、梁平柚、忠橙等农业特征,在矿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740 公顷,实现了矿区产业转型,有力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