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个案例入选全国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1)
重庆渝胜矿业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岩矿生态修复案例
摘要:重庆渝胜矿业有限公司是扎根万盛经开区26年的本土民营企业,是全市唯一获评“国家级绿色矿山”的中小型露天矿山。公司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严格执行“边开采、边修复”,规范落实“采复并举”平行作业和“剥离-储存-回用”表土资源化管理,依托激光测量精准开采、智能喷灌管护等关键技术,系统构建了“源头防控、采复并进、科技赋能”的生态修复体系。累计完成损毁土地修复80亩,终了区域生态修复率达到100%。企业先后荣获“重庆市绿色矿山典范企业”“国家级绿色矿山”“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为资源约束型中小型露天矿山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万盛经验”。
一、基本情况
重庆渝胜矿业有限公司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山,建于1999年,为万盛经开区本土民营企业。矿区面积16.92公顷,开采标高430~345米,设计生产规模55万吨/年,总投资约3500万元。2019年,获评重庆市“绿色矿山典范企业”,2020年,率先斩获“国家级绿色矿山”称号,2023年,成功认证为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
该矿位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南桐镇石桥村八面山脚下,为丘陵斜坡地貌,植被丰富,自然风光旖旎。26年的开采历史不可避免地给原始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渝胜矿业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视绿色发展为生存发展必由之路,将生态修复作为首要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严格实施“边开采、边修复”。至今累计投入修复资金600万元,完成修复80余亩,成功探索出一条“边开采、边修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长江大保护贡献了万盛力量。
二、主要做法
(一) 做好源头防控“加减法”
渝胜矿业将生态保护与修复前置,从开采源头着手,做好生态环境扰动的“减法”、重构生态空间的“加法”。
精准开采做“减法”,减扰动降风险。 运用激光测量技术精准设定开采台阶,采用专业机械设备精细修整边坡,在保障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形成坡度稳定、坡面平顺的开采平台。有效减少了边坡浮石,降低了安全隐患,减少了后续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量。
优化设计做“加法”,拓空间利修复。 针对矿区南侧高陡顺向坡,因地制宜优化开采设计,将台阶高度由原设计的10米降至5米。有效降低了顺向坡安全风险,减少了边坡裸露面积和水土流失隐患,同时拓展出更多可利用的覆土复绿空间,大幅降低了后期生态修复难度。
(二) 织密开采修复“并进网”
渝胜矿业将生态修复深度融入矿山全生命周期管理,织密组织统筹、作业协同、空间布局的“并进网”,确保修复与开采同频共振。
规划组织“并进”,强保障明方向。 将生态修复与绿色矿山建设同步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核心,成立由董事长挂帅的专项领导小组,下设技术策划、绿化实施、管护保障等专业工作组,统筹推进修复工作。对标国家级绿色矿山标准,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以“建设国家级绿色矿山,打造花园式矿山”为目标,对矿区进行科学分区、整体布局。
采复作业“并进”,快衔接提效率。 创新实施“采复并举”平行作业模式。在开采台阶后方同步开展修复施工,并与前方采掘面严格保持30米安全间距。对达到最终标高的平台,及时修筑堡坎,回覆1-2米厚经储存和培肥处理的剥离表土,实施“剥离-储存-回用”表土管理模式,有效降低了覆土难度,缩短了损毁土地裸露时间,形成了“开采-修复”的高效无缝衔接循环。
区域功能“并进”,优布局美环境。 通过道路绿化带建设,有机连接开采区、加工区、办公区,实现开采区绿化、办公区美化、加工区净化,整体打造绿意盎然的花园式矿山。
(三) 激活科技赋能“驱动轮”
渝胜矿业聚焦修复技术瓶颈,激活模式创新、物种优选、智慧管护三大“驱动轮”,提升修复质效。
表土回用“驱动轮”:创新模式筑根基。实施严格的“剥离-储存-回用”表土管理模式,对剥离表土进行单独储存、土石分离和土壤培肥,最大化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为修复提供优质土壤保障。
植被优选“驱动轮”:适生稳群增绿效。针对灰岩矿区保水性差的特点,通过反复探索试验,筛选出成本低、易成活、耐旱性强的刺桐、芦竹等优势物种,搭配三角梅等灌木及多种草本,形成立体稳定植被群落。植被成活率稳定在95%以上,大幅减少补植成本。
智慧管护“驱动轮”:精准施水固长效。坚持“三分建七分管”,构建科学管护体系:智能灌溉驱动依托高位水池、自动喷灌与移动洒水车相结合,实现全面、高效的用水保障;通道预留驱动,在项目初期即预先规划1米宽管护道路,确保机械和人员通行便利,提升管护作业效率;分段养护驱动,实施精细化管护策略,0-1年阶段开展精细养护,1-2年转向按需养护,2年以上逐步过渡至自然养护阶段,实现生态自维持与成本控制的平衡。
三、取得成效
(一)生态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根基牢
渝胜矿业践行“边开采、边修复”,实现“开采一片、修复一片、绿成一片”。通过科学覆土、优选植被、精细管护,植被存活率达95%以上。以往“晴天扬尘、雨天泥泞”的矿区,已变成“乔木成网、花木成画”的生态绿地。刺桐、芦竹生长茂盛,三角梅缤纷绽放,矿区与周边自然山体融为一体,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二)经济效益突出,修复增值路径新
企业严格践行“双规范”生态修复模式,以规范管理和技术措施实现降本增效。通过优化开采工艺、表土回用和“采复并举”平行作业,降低修复管护成本,缩短修复周期,减少停产、整改损失,累计产生综合经济效益约160万元。真正实现了“修复即增值、绿色即效益”,为中小矿山破解“修复难、成本高”提供可复制路径。
(三)社会效益广泛,示范引领影响深
渝胜矿业积极承担行业责任,承办2019年全市绿色矿山建设现场推进会,2022年全市非煤矿山安全现场会等,成为区域标杆与实景课堂。累计接待同行考察百余次,无私分享植物选配、管护技术与绿色矿山建设经验,发挥“传帮带”作用。企业实践深入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全国中小矿山绿色转型提供样本,让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小型矿山见行见效、蔚然成风。

图1 矿区全貌图

图2 攀爬植物“上垂下攀”

图3 顺向边坡复绿

图4 道路边坡复绿

图5 采复同举

图6 “S”型管护道路

图7 自动喷灌设施系统

图8 全市非煤矿山安全现场会
1
区县规划自然资源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