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无障碍 | 关怀版 区县规划自然资源局 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媒体关注

​ 重庆市人民政府7月29日:重庆举行《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修订解读新闻发布会

日期:2020-07-29

  主持人徐祖国: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前段时间,重庆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了让大家更加准确了解相关信息,今天我们举行《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修订解读的专场发布会。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韩列松先生,向大家作介绍。同时也邀请到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李少荣先生,与大家沟通交流,下面首先有请韩局长向大家介绍《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信息。

  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韩列松: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我们组织修订了《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0年6月5号经重庆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8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0年8月1日起施行。

  一、《条例》修订背景

  《条例》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实施十二年,我们再次修订,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体制机制,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新修订的《条例》,就是落实《意见》要求,提升全市的地质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二是适应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调整的需要。机构改革后,地质灾害防治部门的职责发生了变化,《条例》需要及时修订完善,明确各方责任,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防治力量,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筑牢各环节地质灾害安全防线。

  三是适应“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指出“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的顶层设计,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规划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涉及国土空间利用的某一领域专项规划,由相关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属于专项规划。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科学的规划引领,进而指导开展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综合治理等一系列防治工作。

  此外,《条例》对近年来我市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好的经验做法,作了有益吸收、固化,确保修订后的《条例》内容更科学、指导性更强。

  二、新修订《条例》主要内容

  一是规划引领,科学有效防灾减灾。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性比较强,如何科学有效防灾,《条例》作了相应要求。科学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划定易发区和风险区,做好灾害现状和趋势预测,进而提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综合治理等防治项目及任务。每年发布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结合气象信息,开展年度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确定重点防范期、重点防治区,指导各区县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是预防为先,筑牢群防群治严密防线。如何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现后如何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条例》进行了规范,首先是调查评价,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其次是监测预警,强化部门信息共享,把大数据监测预警与群防群治结合起来,抓好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大力推广实用性强、性价比高、简便易行的自动监测技术装备,逐步实现智能化监测预警全覆盖。目前,重庆市已构建起了群专结合的“四重”网格化防灾体系,并依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现对所有地灾隐患点的动态监测和预警信息实时发布。

  三是应急处置,强化救援能力建设。《条例》推动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加强人员物资储备,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机制,做到应急有备、反应迅速、处置有效。特别是要求组织好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避险简易演练,使受威胁群众熟悉应急预案和报警信号,熟知撤离路线、避险的安置场所,当灾害发生时,知道往哪里跑,如何避险。

  四是综合治理,逐步消除地灾隐患。《条例》明确,采取避险移民搬迁和工程治理手段,逐步消除地灾隐患。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逐步推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整治、维护生态安全,提高避险群众的搬迁补助标准,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保障一方人民安全。

  各位记者朋友,当前,防汛进入“七下八上”阶段,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将以新修订的《条例》施行为契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谢谢大家!

  徐祖国:

  谢谢韩局长!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就关心的问题,向两位领导提问。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今天来的两位领导,一直战斗在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线,请大家抓住今天宝贵的机会提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夏季以来重庆市连续高发强降雨,导致不少区县发生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第二个问题可否请介绍一下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由天气引发的地质灾害形势,市民需要注意些什么?

  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李少荣:

  从5月份进入汛期以来,确实全市的地质灾害是多发频发,我们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认真的分析,市区两级规划自然资源部门的积极行动科学调动,深入一线指导,全面排查了地质灾害的安全隐患。全市的地质灾害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多发频发,截至昨天,全市已经发生了地质灾害409起,去年全年才只有166起,同比增长了将近两倍,准确地说是194%。第二从诱因上分析,因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占到总数的90%以上,也就是说降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第三就是从灾害的类型上来分析,新生的地质灾害比较多,滑坡和危岩崩塌比较多,小型灾害比较多。第四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仍然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占到总数的60%以上。第五在今年特别是6月11号以后,到上个周末,这段时间集中爆发,一个半月时间占了今年以来灾情的90%以上。第六在道路沿线,特别乡村道路沿线地质灾害发生比较多,占比达到55%以上,这个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大概就这么几个特点。

  现在是“七下八上”汛期的关键时期。今后一段时间晴天为主,但是8月下旬,特别是在9月中下旬以后,进入华西秋雨阶段,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较常年和去年是要偏高的。在8月下旬在西部以及西南部,还有东南部容易发生暴雨。9月特别在渝东北和渝东南降雨较常年要偏多,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要偏高。总体上来说,今年的地质灾害形势比去年要严重得多,所以我们要时刻紧绷地质灾害防治的这根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在8月下旬,还有一场暴雨,特别在一些山区,一些地质灾害高易发地区,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在这个期间提醒广大的市民朋友,在出行的时候,在暴雨后尽量避免到一些地质灾害高发区,公路沿线有很多滑坡,尽量避免到这些山区出行。旅行过程中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果发现前方有险情出现,一定要先行撤离,不要贸然再前行。这个涉及到生命安全,一定先撤为上。第二公路沿线有一些地质灾害的警示牌,已查明的隐患点都有一些警示牌,强降雨期间,警示牌周边大家一定要尽可能少逗留,安全为上。遇到灾害先行避险,确保自身安全。

  香港商报记者:

  新修订的《条例》有没有哪些创新举措?在今年地质监测预警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还存在一些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李少荣:

  刚才韩局长讲了新修订的《条例》,把重庆的特色,就是四重网格化监测体系纳入到《条例》里面法律上进行了固化,今后也会成为我们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基础性的制度。

  今年以来,四重网格员包括基层的群策群防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队员,区县技术管理员,在今年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他们坚守在一线,全市一共有15083名四重网格员,他们开展了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在防灾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个案例,前两天媒体朋友关注的武隆的土地乡六井村的中保滑坡,现在还在持续过程中,这个实际上在7月24日,他就发生了滑坡的灾情,但是之前在7月22号,就有当地村民发现了道路开裂,有变形的迹象。及时报告了乡政府,通过乡政府和我们的驻守地质队员及时组织群众撤离,一天多以后,滑坡发生了180万立方的一个滑坡。目前险情是总体可控的,这是一个案例。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监测预警方面,在近几年把大数据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结合起来,利用一些智能化监测设备,提升我们的监测预警的精度。最近我们已经完成了55个大型地质灾害的监测点的专业监测的建设。另外在渝东北有4300处地质灾害点,实行了智能化的监测预警,应该说这些设备发挥了很大作用。7月17号团包滑坡就是我们专业监测,发现有数据异常以后,正好我们的报警器就报警,当地就组织群众撤离了两户四人,早晨8点钟报警,十个小时以后滑坡就滑下来了,因为撤离比较及时,也没有造成人员的伤亡。

  下一阶段可能我们重点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监测预警的精度和及时性,特别把监测预警作为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险情发现,到监测预警整个体系需要形成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进一步提升监测预警的水平。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

  5月以来,重庆市暴雨频发引发了很多的地质灾害,请问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韩列松:

  应该说5月份进入汛期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还有我们国家自然资源部的大力支持,市区两级规划自然资源部门积极行动,科学调动。深入基层一线来指导,全面排查地质灾害,全力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第一,层层压实防治工作的责任,严格落实“把措施提升一级,把工作抢先一步”的要求。落实属地责任,把防范的措施落实到一线最前沿,把防治的责任压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全力以赴,打好防治战。

  第二,加强巡查排查,发挥持续作战的精神,6月份以来,我们今年地质灾害是前所未有的多,创下了新高。所以我们是做好雨前的排查,雨中的巡查,雨后的核查,强降雨期间专门要求四重网格员加密巡查监测频次,切实做到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防。及时发现险情,及时预警,及时转移受威胁的群众。我们今年确实转移的群众不少,有效避免一些突发自然灾害造成的伤害。

  第三,加强会商预警和调度,密切关注雨情汛情,高效开展部门联动,我们跟应急局联动,跟气象部门联动,跟水利部门联动。还有区县的联动,今年的特点是险情多,灾情多,我们加强渝东南渝东北的联系也包括相关区县紧密的联系。还有前线有四重网格员,我们把整个力量都联动起来,会商研判。同时还科学调动市级专家组奔赴灾害现场,我也跟各位记者介绍了,我们得到了国家自然资源部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还有一批来自于国家自然资源部的专家们在一线跟我们一起会诊研判指导我们的防灾抢险工作。

  第四,做好临灾处置准备,我们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畅通。督促乡镇街道做好临灾处置工作,做到应撤尽撤,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重庆青年报记者:

  请问新修订的《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哪些突出特点?

  韩列松:

  刚好是我发布的,所以我直接给你回答了。确实新修订的《条例》是我们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的法规,正好是我们工作的契机所在。这次新修订的《条例》应该说有自己的一些独立的特点。特别是结合重庆实际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防治原则指导性更强,新修订的《条例》是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转向灾前预防。特别是将地质灾害防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调整为避让优先综合防治,更清晰地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之所以做这个调整,是根据重庆的灾险情实际出发,重庆农村地区大多数是偏远的山区,特别是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居民生活都是较为分散,治理难度非常大,优先采取避险移民措施,同时对城市、集镇农村集中居民点这些集中聚集区,重要的交通干线等区域的地质灾害,我们采取综合防治来消除隐患,这是第一个特点,指导性更强。

  第二个特点,防治责任划分更加清晰,《条例》健全了党委政府领导,规划自然资源局牵头,地勘技术支撑,部门协作,基层组织,全民参与的共同防治机制。强化了区县政府的主体责任,明确了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辖区内群防群治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市区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机制。同时,《条例》还补充了建设单位未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处罚条款,调整了在地质灾害危险区从事无关工程活动,要进行罚款的准则和标准。

  第三个特点,《条例》首次将具有重庆特色的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四重网格化管理体系纳入。科学防灾导向性更加突出,成为指导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性的制度。同时鼓励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采集、分析和预警发布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第四个特点,相关的审批程序更加简化,新修订的《条例》取消了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及单位备案的相关规定,取消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报告审查认定等审批项目,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减轻了单位和企业的负担,总体就是这四方面的特点。

  徐祖国:

  提问环节到此为止,非常感谢记者朋友参加今天的发布会,也非常感谢两位领导出席我们的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下次再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