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无障碍 | 关怀版 区县规划自然资源局 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媒体关注

中国自然资源报9月9日:我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日期:2020-09-09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有助于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知和理解,拓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方法。重庆是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山水之城,生态优势突出。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紧紧围绕“两统一”核心职责,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同时又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无论是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还是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要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通过“三调”加快摸清全市自然资源家底,扎实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进一步细化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着力构建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重点保护的新格局。

构建协调发展格局

要立足全市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增强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功能,规划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

主城都市区突出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和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构建“一核、一中心、四同城、四支点、四桥头堡”空间结构;突出产城景融合和城乡融合,彰显山城、江城特色,建成山水田园人文城市交相辉映、更具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区。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定位,顺应“一江横亘,高山环峙”自然山水本底,依托长江、渝万高铁等区域通道串联,构建“一心、一廊、四片”空间结构。规划建设三峡库区经济中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联结长江上游和中游、关中平原和鄂西湘西的中心城市,建成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优化丰都、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6个江城空间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打造长江绿色经济走廊。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突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定位,顺应“一廊三屏”自然山水本底,依托乌江航道、渝湘高铁等区域通道,串联沿线区县城,构建“一心、一堡、四点”空间结构;彰显山地和民俗特色,建设乌江画廊、武陵山区民俗风情旅游带、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奏响“高山流水”,绘就“世外桃源”。

提高生态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自然系统,生态治理也应该以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推进。一是科学编制全市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系统谋划生态修复工程的战略目标、空间布局、任务时序和政策措施,增强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二是推进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等生态廊道建设,加快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完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三是持续推进中心城区“两江四岸”“四山”保护提升,推动广阳岛片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打造“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四是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谋划启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有序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开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试点,力争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左右。五是以国家重点省市地灾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为统领,加快实施地灾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夯实“四重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和生态地质环境安全。

创造普惠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这方面,重庆既有山城步道、社区体育文化公园等生态惠民的成功经验,也有早期对生态资源公共属性认识不足、坚持不够的深刻教训。梳理经验教训,下一步,一要坚持以自然为美,立足山水资源,发挥立体优势,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打造蓝绿交织、组团相生、景城融合的大美山水城市。二要把山系、水系、绿系作为重要生态基底,通过规划、立法等手段加强“两江”“四山”等城中重要水体、山体开发管控,结合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历史记忆场所、公园等营造重要景观节点,将“新经济”植入“好风景”,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三要围绕“两江四岸”城市发展主轴,高标准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保护提升,加强建筑高度、密度、形态、色彩和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管控,控制开发项目与山体、水体、公园、绿地等公共资源的间距,打造便民休闲的边角公园、绿化美化的城市边坡、清水绿岸的江边风貌、郁郁葱葱的山边美景,为市民望山亲水见绿提供开放、贯通的游憩空间。四要把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加强传统街巷村落、历史建筑、重要遗址遗迹活化利用,以极具重庆特色的山城步道,串联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等开敞公共空间,让广大市民游客更好地领略山城形态之美、巴渝文化之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