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县规划自然资源局 |注册

重庆市渝中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基层政务公开 >建议/提案办理情况

重庆市渝中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区十九届人大第三次会议第DH187号建议的复函

日期:2023-08-07

徐千里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活化利用渝中丰富的历史建筑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文化水平的建议》收悉。您的建议对于渝中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和水平,保护城市记忆,增添城市活力,促进人文渝中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局高度重视,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渝中区是重庆“母城”,历史悠久,文脉厚重,文化遗产资源富集。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申报、保护修缮、活化利用、研究宣传,推进历史文化传承焕新,推动文商旅城融合发展,深化人文渝中建设铸新。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历史建筑六批44处,不可移动文物149处(173个点),先后获得首批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一、普查申报方面

20169月,我区19处老旧建筑成功申报为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2018年,原区规划分局牵头开展了我区历史建筑全面普查工作。通过数据分析、现场调研,对全区建成30年及以上的73处建筑进行了摸排调查,建立了老建筑图文档案,并会同区文物局、行业专家从建筑年代、风貌特征、结构工艺、文化价值、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多维度评估,初步筛选出49处优秀老建筑作为预先保护对象,按照全市申报计划,分批有序推进历史建筑申报。2020年我区配合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开发“发现重庆老建筑”微信小程序,面向广大市民发起“发现重庆老建筑”线索征集评奖活动,调动市民朋友积极参与历史建筑挖掘,共同守护历史文化遗存。

2018年至2022年期间,我区持续挖掘,每年申报,截至目前累计申报历史建筑644处,总建筑面积约10.58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15.17万平方米。2022年,我区将视野拓展到较为晚近,但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建筑,将建成于1996年的皇冠大扶梯申报为第六批历史建筑。

同时由区文旅委牵头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革命文物调查等工作,先后公布第七、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旧址等文物资源60余处。截止目前,我区拥有不可移动文物149处(173个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37个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55个点)、区级文物保护11处和未定级文物点70处。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68处,居于全市第一。

二、保护修缮方面

我区完成第一至五批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紫线划定工作,划定建筑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制定管控要求,指导建筑保护修缮。并相继出台《2019年渝中区自然资源文化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渝中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实施工作方案》等文件,积极转变思路,从“拆、改、留”向“留、改、拆”转变,杜绝急功近利,大拆大建,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积极探索微改造的绣花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保护修缮。

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方面,主要采用外立面加固保护,内部空间合理改造方式推进了张家花园189198201号、厚庐、金马寺小学主教学楼等23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作。

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方面,注重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精细化开展美丰银行旧址、聚兴诚银行旧址、大田湾体育场等55处重点文物本体修缮,景观式打造文物周边环境。聚兴诚银行旧址修缮工程获全市文物优秀工程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方面,山城巷项目引入永宏智造公司,对山城巷老旧建筑开展微更新改造修缮,延续了山城巷原街巷肌理、院落格局和建筑风貌,尊重原住民生活方式,鼓励原住民开店经营,保留住了城市生活的“烟火气”,让人们记住乡愁。2022年山城巷荣获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优秀城市更新案例。

通过各部门单位的协同努力,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完好率达95%以上。同时我区为每处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加挂了保护标志牌,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力度,提升了建筑知名度。

三、活化利用方面

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相继印发了《渝中区文物建筑开放利用管理办法(试行)》《重庆市渝中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方案》,建立完善历史建筑及文物活化利用联系会商机制,规资、文旅、国资、招商、相关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区属国有平台公司等部门及单位共同参与,协调推动历史建筑及文物活化利用,将人文内涵融入城市气质、街巷肌理、百姓生活,提高文化遗产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构建“点状辐射、线状串联、片状协同”的文旅空间新格局,实现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与旅游发展“火起来”相融合。

新华路66号、千行街1号等历史建筑吸引成渝金融法院落地揭牌,助推打铜街绿色金融大道初步建成。马鞍山引入渝欧跨境电商入驻,实现风貌区产业赋能。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片区实现蝶变、焕新开放,为市民游客提供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利用美丰银行、中法学校、中共重庆地委等文物旧址,建成革命类、历史类博物馆(陈列馆)8处,扮靓觉庐小黄楼”,成为人文景观“网红打卡点”。“红色三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荣获第三届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湖广会馆、曾家岩书院2处文物的活化利用作为优秀案例首批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枇杷山书院、觉庐等活化利用项目荣获市级活化利用大奖。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整体利用率约76%

目前,正在推进张家花园189198201号历史建筑作公寓活化利用,已完成外部保护修缮,正在开展内部装修,拟于6月交房入住;正在推进厚慈街95号历史建筑按商业性质活化利用,已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下一步,我区将具体推动白象街片区、大鹅岭片区、鲁祖庙片区、国浩十八梯片区等一批历史建筑及文物的活化利用。

四、研究宣传方面

2020年,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完成《重庆历史人文核心展示区保护传承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对包含历史建筑和文物建筑在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的文化价值开展了进一步研究梳理,总结形成6大价值主题、19项价值特征,并形成3大类、10小类价值载体,划定9个重点控制片区,构建起历史文化价值体系及历史文化资源阐释系统,为我区以价值为导向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活化展示打下了基础。同年,完成《回到城的记忆》《老建筑的重生》汇编,将我区12处传统风貌区,42处历史建筑汇编成册,并捐赠重庆图书馆,向市民朋友普及宣传。2022年,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联合八二四研究所发表公众号文章《这里最重庆》,从传统地理学角度分析了我区山形水势特征,和孕育而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在“古今英雄地”篇章研究和讲述了建筑的历史故事。区文旅委持续出版《街巷渝中》《寻故渝中》《图说渝中党史》《母城文物概览》等系列书籍、刊物30余套,开发推广“扫码阅读母城渝中”微信小程序,发挥媒体矩阵作用,全方位、多渠道、高频次开展母城文旅宣传推广工作。

非常感谢您给予我们的关心和建议,在今后工作中,我们会持续关注历史建筑文化的挖掘保护和研究利用工作,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得到您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

此复函已经黄海局长审签。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单上寄给我局,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联系电话:6331102313608342694

联系人:明菊

                重庆市渝中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351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