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重庆耕地故事”耕地文化地图第1期:《重庆灌溉工程遗址地图》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古往今来,以堰、渠和渡槽等为代表的各种灌溉工程,作为耕地田土的“生命线”,在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今,一个个或已废弃、或仍在持续发挥作用的灌溉工程遗址,也成为中华传统耕地文化的重要内容。了解这些重要的遗址及它们背后的故事,有利于我们认识和宣传耕地文化,最终在社会形成重视耕地、保护耕地良好氛围。
重庆河流众多,水系发达,为耕地灌溉提供了有利的水利条件。而重庆的耕地又大量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这就使重庆发展出立体丰富的灌溉工程。在人们因地制宜修建的众多灌溉工程中,以堰塘和渡槽最为常见。“堰者,从河流中引水灌田是也。凿池积水,决之以溉田者,塘也。”堰塘是重庆古代最为常见的灌溉设施,其充分利用了重庆丰富的水资源,解决了重庆山地农业的灌溉问题;渡槽,也称高架水渠,是跨越溪河、道路、山冲等地的架空输水建筑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重庆修建了大量的渡槽,尤其是在渝西方山丘陵区和中部平行岭谷谷间坪坝区分布最多。它们依山就势,串联起高高低低的城镇、乡村、农田,解决了水资源的分配问题。
如今,这些灌溉工程已成为巴渝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期“讲好重庆耕地故事”耕地文化地图推出《重庆灌溉工程遗址地图》,将搜集整理到的全市重要及有特色的灌溉工程遗址展现给大家。
秀山·巨丰堰
位于秀山县清溪场镇,为重庆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始建于1767年,由居民集资修建,至今已灌溉258年。其布局合理、结构科学,以“渠—渠—河”三层立交实现高水高灌、低水低灌。目前仍灌溉着1.2万亩农田,见证民族融合与农业发展。
武隆·扯情岩挂壁水渠
位于武隆区长坝镇,被称为“重庆版红旗渠”,是村民用钢钎铁锤在300多米高崖壁半腰凿出的“生命线”。水渠全长4285米,2001年建成后,彻底解决当地农户饮水与农业灌溉问题。2022年,时任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转发了该水渠的航拍视频,使其迅速走红网络,成为热门打卡点。如今当地正依托其典型喀斯特地貌,打造集探险、科普等为一体的综合型4A级景区,让“生命线”焕发旅游新活力。
永川·仙龙飞渡渡槽
位于永川区仙龙镇,当地人又称六号桥。它始建于1977年11月,1979年4月完工。全长377米、高38.7米,以就地取材的砖石构建,桥身十一跨依丘陵地形设计,中间七跨创新采用双层结构,上层引水、下层行人,曾从牛门口水库引水灌溉农田,极大改善了当地耕地灌溉条件。作为重庆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它不仅是研究人民公社时期耕地灌溉的重要实物,更凝聚着老一辈建设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如今虽不再输水,却以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成为承载耕地记忆、传承奋斗精神的时代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