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县规划自然资源局 |注册

重庆市江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基层政务公开 >生态修复

《重庆市江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政策解读(文字)

日期:2023-07-27

一、规划背景与依据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市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四个扎实”,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指示要求,高质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切实保障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按照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的《关于开展区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渝规资〔2022161号)要求,江北区编制了《重庆市江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江北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重要专项规划,充分衔接《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是未来一定时期内江北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的总纲和空间指引,是争取各级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的依据。

二、编制过程

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组织区级相关部门编制《规划》。20228月,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区级有关部门召开项目启动会。202211月,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区级有关部门召开成果初审会。12月,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深化成果进行审查。20234月,《规划》成果通过了区城建办公会第3次会议审议并修改完善。

三、编制内容

(一)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江北区全域,总面积220.8平方公里,包含9个街道、3个镇。

规划期限:2021-2035年,基准年为2020年,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7年。

(二)规划目标和任务

总体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按照全区“两江锦带环绕、翠屏江峡清幽、江城蓝绿镶嵌”生态格局,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碧水青山、绿色低碳、和谐宜居的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指标体系:从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两个方面构建8项指标,含约束性指标5项,预期性指标3项。

重点任务:通过对江北区山、水、城、乡村等方面存在的生态问题开展系统梳理,提出了“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构建”、“维育山脊绿脉,构筑生态屏障”、“构建水网体系,重归清碧水畔”、“美化城市环境,扮靓城市‘高颜值’”、“发展观光农业,打造郊野公园”的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

(三)空间格局和分区

生态安全总体格局:根据《重庆市江北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江北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结合江北区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空间分布,构建了“两江锦带环绕、翠屏江峡清幽、江城蓝绿镶嵌”的生态安全格局。“两江锦带”是以长江、嘉陵江北岸线为主体的滨江特色自然景观,开展亲水岸线治理,柔化连通绿色景观带,增强特色景观保护,提升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品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连续性。“翠屏江峡”是以明月山-铜锣山森林生态系统、铜锣峡、明月峡为主体的区域,优化提升城市绿肺,突出生态防护功能,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维护城市生态、物种、景观的多样性;维育山线、崖线完整性,展现江峡相拥、秀丽清幽的景象。蓝绿镶嵌是以御临河、双溪河、栋梁河等河湖水系为主体的生态廊道,发挥网络连通功能,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鸿恩寺、石子山、望江山等城市公园、城中山体为主体的城市绿地,发挥城市绿化作用,维持城市区域景观、生态环境平衡性。

生态保护修复分区:以“一带两山,三核六片”的总体空间结构为参照,衔接“两江锦带环绕、翠屏江峡清幽、江城蓝绿镶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划定了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区、铜锣山生态屏障保护修复区、鱼复绿色发展区、明月山生态屏障保护修复区、东部现代都市农业提升区5个生态保护修复区。

(四)重点工程和项目

在生态安全总体格局和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的基础上,衔接上位规划和区级相关规划的定位要求和工程布局,综合考虑全区生态系统状况和生态问题的分布、类型、成因等,整体谋划岸线消落带治理重点工程、“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重点工程、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工程、城市生态品质提升重点工程、水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工程6大重点工程、34个重点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是优化体制机制;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和定期评估制度,多元化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二是建立政策体系;明确规划法律基础和政策支撑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和经济政策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全面实施负面制度清单管理。三是加强技术支撑;加强理论方法体系与相关标准的建立,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调查监测评估体系和生态修复数据库。四是严格评估监管;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检测、评估、管控、考核等全生命周期的适应性监管体系。五是强化资金保障;依据市场化运作机制,发挥政策引导和约束作用,开展多元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强化资金管理制度保障。六是鼓励社会参与;制定激励多元主体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政策措施,保障各类社会主体平等享受财政、土地等优惠政策的权利,鼓励金融支持,稳定政策预期,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重大工程建设和管理,探索重大工程市场化建设、运营、管理的有效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