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区县规划自然资源局 |注册

重庆市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应急管理 >应急预案

[ 索引号 ] /2024-00395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地质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南川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 成文日期 ] 2024-06-18 [ 发布日期 ] 2024-06-18

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重庆一零七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二○二○年五月

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报告编制部门:重庆一零七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测设院

门负责人:徐德斌

部门技术负责人:郭浪

项目负责人:杨 波(高级工程师)

技术负责人:曹钢阳

报告编写人:杨波 (高级工程师)          曹钢阳(助理工程师)

唐立(工程师)         

审核人员:吴碧辉(高级工程师)

法人代表:陶  

单位技术负责:陈智强(高级工程师)

   提交单位:重庆一零七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二○二○年五月

报告名称

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提交部门

重庆一零七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2020年2月17日,我单位组织专家对《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了内部审查,形成如下意见:

1、评估报告执行重庆地方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及《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渝规资〔2018〕72号)要求,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访问编制而成,目的任务明确,工作手段合理,内容重点突出。

2、区域用地面积6.21km2(其中已建区域为1.588km2),评估区属构造剥蚀溶蚀成因的低山地貌,评估区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东部和西部及北部地形坡角一般10~35°;区域土层厚度0.5~2.0m,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Q4ml)、残坡积层红粘土(Q4el+dl);岩体中主要发育有2组裂隙,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较复杂;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贯通型结构面与斜(边)坡的关系较复杂;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区域用地总体地质环境条件为较复杂。

3、评估报告基本查明了区域用地地质环境条件及主要地质环境问题,评估区内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为斜(边)坡稳定性、岩溶及采空区的稳定性问题。

4、根据区内各地段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环境问题发育程度及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程度的异同,并结合《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用地布局规划图》综合确定,从宏观上将区域用地划分为48个小区。

5、评估区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区、分级依据充分,宏观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区)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C区)两个区域。

6、结合区域用地内各地块规划功能,区域用地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域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区域。其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C)的区域有0.094km2,占区域用地(未建区)总面积的2.03%;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B)的区域有该区面积为4.486km2,占区域用地(未建区)总面积的97.07%。地质灾害危险性小(A)的区域有该区面积为0.0045km2,占区域用地(未建区)总面积的0.90%。

7、该评估报告质量符合业主委托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同意送交有关部门审查。

同意通过内审,同意送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审查。

内审专家(签字):

2020年2月17日


目  录

1 前

1.1 任务由来

1.2 目的与任务

1.3 区域概况及调查范围

1.4 执行规范及评估级别

1.5 前人地质工作程度

1.6 评估工作概况

2 区域基本情况

3 自然地理条件

3.1交通位置

3.2 气象水文

4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

4.1 地形地貌

4.2 地层岩性

4.3 地质构造与地震

4.4 水文地质条件

4.5 贯通结构面与斜(边)坡的关系

4.6 不良地质现象

4.7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

4.8 评估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

5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

6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分析

6.1斜(边)坡稳定性评价

6.2岩溶发育特征及岩溶稳定性评价

6.3采动影响区稳定性评价

6.3.1 采空塌陷发生可能性评价

6.3.2 区域用地在采动影响区上方建设可行性评价

6.3.3 红岩煤矿开采对地表的影响

6.4地质遗迹、自然和人文景观及相邻建(构)筑物

6.5对地表水体及地下水的影响

7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7.1分区原则

7.2宏观小区的划分

7.3 各分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

7.4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估

8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8.1防治措施总体建议

8.2各规划功能单元防治措施建议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 论

9.2 建 议


平面图:

(1)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平面图     1∶5000(出图比例)                                    

(2)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地质环境条件分布平面图     1∶5000(出图比例)   

(3)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用地布局规划图

(4)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成果图      1∶10000     

(5)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平面图      1∶1000(出图比例)

             

剖面图:

(1)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1-1′~75-75′(1∶2000、1:1000、1:500)

(2)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Ⅰ-Ⅰ′~Ⅲ-Ⅲ′(1∶10000)

(3)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76-76′~89-89′(1:1000、1:500)

                                            

                                  

附件

(1)现场照片集

(2)评估工作纲要

(3)委托书

(4)合同书

(5)评估单位资质证书

(6)人员资格证书

(7)南平组团采动影响区上方建设可行性论证专家评审意见

(8)渝煤管行管[2015]72号文

(9)《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镇区组团、工业园区组团规划区规划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审查意见复印件

(10)南川工业园区南平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复文件

附表

(1)斜(边)坡调查表

(2)地质点调查表

(3)岩溶调查表

(4)区域用地地质灾害评估综合成果表  


1 前

1.1 任务由来

2019年10月12日,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对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龙岩组团、南平组团、水江组团)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进行竞争性磋商采购,重庆一零七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通过投标获得了该项目。

2019年10月20日,受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委托,由重庆一零七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担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龙岩组团、南平组团、水江组团)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1.2 目的与任务

本次评估工作的目的是:为该区域用地地块内的减灾、防灾,避免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以及预防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为业主合理用地及行政主管部门的项目审批提供地质依据。

主要任务:

(1)调查该区域范围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查明区内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并对主要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危险性及发展趋势作出初步评价,并提出预防地质灾害的原则性建议;

(2)对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区评估,提出各区用地规划建议。

(3)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 139-2016)等规定的有关要求,结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渝规资〔2018〕72号)关于区域地灾评估的要求和《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规划图》,完成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1.3 区域概况及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对象范围为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区域地质灾害评估范围,区域用地范围共由36个拐点圈定,区域用地红线面积6.21km2(其中已建区域为1.588km2),区域评估范围拐点坐标表(2000国家坐标系)见附表1.3-1。

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依据其规划用地范围、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进行确定,向区域用地范围外延50~100m,评估面积约7.51km2

表1.3-1  区域评估范围拐点坐标表(2000国家坐标系)

拐点

编号

X(m)

Y(m)

拐点

编号

X(m)

Y(m)

J1

3223290.34

36399373.10

J19

3220081.45

36402861.83

J2

3223472.79

36399639.90

J20

3219886.58

36402500.54

J3

3223763.74

36399952.50

J21

3219624.39

36402192.34

J4

3223626.69

36400105.55

J22

3219481.40

36402075.98

J5

3223523.54

36400265.46

J23

3219460.38

36402037.74

J6

3223413.64

36400369.80

J24

3219451.33

36401994.49

J7

3223326.37

36400507.67

J25

3219494.61

36401654.75

J8

3222992.15

36400688.25

J26

3219508.56

36401371.03

J9

3222856.59

36400864.77

J27

3219524.82

36401341.55

J10

3222597.93

36400889.17

J28

3219577.26

36401288.87

J11

3222539.58

36400930.99

J29

3219781.49

36400751.66

J12

3222401.97

36401135.15

J30

3219992.53

36400033.87

J13

3222366.45

36401174.28

J31

3220600.59

36400249.92

JJ14

3222327.53

36401200.94

J32

3220757.25

36400287.84

J15

3221499.91

36401377.50

J33

3221740.24

36400385.67

J16

3221459.52

36401636.80

J34

3221899.05

36400359.32

J17

3221257.27

36402019.91

J35

3222399.31

36400008.03

J18

3220647.55

36402547.49

J36

3222560.58

36399819.43

1.4 执行规范及评估级别

(1)重庆地方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 139-2016);

(2)《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渝规资〔2018〕72号);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第5.3.1条规定,本次区域评估级别确定为一级。

1.5 前人地质工作程度

本次工作区域以往地质工作,主要有:

(1)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编制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綦江幅,1977年),该报告对评估区及邻近地带的地貌、地层、构造、水文地质等基础地质资料有相应深度的阐述。

(2)1980年四川省地质局208地质队提交了1∶20万《綦江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对区内水文地质做了详细调查。

(3)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7地质队完成的南川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年)。

(4)2011年8月重庆矿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编写并通过专家评审的《重庆市高寿桥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高寿桥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5)2016年8月重庆能科工程勘察有限公司编写并通过专家评审的《重庆市南川区高寿桥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高寿桥煤矿闭坑地质报告》。

(6)2012年4月重庆矿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编写并通过专家评审的《重庆市龙洞扁煤炭开采有限责任公司龙洞扁煤矿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7)2017年3月重庆能科工程勘察有限公司编写并通过专家评审的《重庆市南川区龙洞扁煤炭开采有限公司龙洞扁煤矿闭坑地质报告》。

(8)2009年9月重庆华地工程勘察设计院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的《重庆南桐矿业有限公司红岩煤矿开发利用方案》。

(9)2009年9月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编写并提交的《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岩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渝地矿协储核审字[2009]346号。

(10)2011年12月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编写并通过专家评审的《重庆市万盛区南桐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岩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11)2018年1月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编写的《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岩煤矿矿山实地核查及储量动态检测报告(2017年度)》。

(12)2012年4月重庆一三六地质队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的《重庆市南川区红岩~苏家湾矿区煤炭资源详查报告》。

(13)2014年6月重庆一三六地质队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的《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眉湖片区规划区建设用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

(14)2014年7月重庆一三六地质队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的《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花盆片区规划区建设用地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

(15)2015年3月中煤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的《重庆市南川工业园区南平组团花盆片区规划区在采动影响区上方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

(16)2015年3月中煤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的《重庆市南川工业园区南平组团眉湖片区规划区在采动影响区上方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

(17)2015年5月重庆市煤炭工业管理局下发的渝煤管行管[2015]72号文“重庆市煤炭工业管理局关于南川工业园区南平组团在采动影响区上方建设可行性论证的复函”,批复了南川工业园南平组团在采动影响区上方建设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18)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一三六地质队和重庆市地勘局107地质队联合编制的《重庆市南川区地质灾害排查报告》及相应的《重庆市南川区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程度分区图》(2015年)。经对应本规划区在该报告中所处位置,得出结论:规划区除北西部属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外,其他区域均属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规划区内无地质灾害点分布。

(19)2018年2月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的《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镇区组团、工业园区组团规划区规划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上述报告对评估区的地貌、地层、构造、水文地质等基础地质情况有相应深度的阐述,为本次地质灾害评估提供了丰富的地质参考资料。

1.6 评估工作概况

本次工作方法主要是在充分收集利用前人地质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域评估范围进行了野外地面地质调查,然后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及成果报告的编制工作。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底图为比例尺1:2000的地形图(出图比例为1∶5000)。本次野外工作,对整个区域评估范围进行了穿越法、追索法调查,重点调查了区内地灾隐患点、斜边坡、地表水、地下水及岩溶点等地质环境问题。

(1)完成工作量:

我公司接到任务委托书后,于2019年11月5日-11月15日进行了野外第一手资料调查,编写了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纲要,根据《委托书》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的要求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主要的完成工作量见表1.6-1。

          表1.6-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工作项目

单位

完成工作量

备注

评估区环境地质调查(1∶2000)

km2

7.51

出图比例为1∶5000

地质剖面调查测绘(1:500~5000)

km/条

130.2/77

图切、半仪器法核实

斜(边)坡调查表

57

地质点

36

收集利用已有资料

10

岩溶点调查

18

(2)质量评述

本次评估工作是在充分收集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的,在野外调查工作中,对整个区域评估范围域进行了拉网式调查,并重点调查了区域评估范围内斜(边)坡、地表水、地下水、岩溶点、灾害点进行了调查。

对地质点用罗盘、皮尺并结合标准地形地物定点,详细描述点位、点性及特征,地质点的定点精度和布点密度符合现行有关规范要求;对斜边坡的特征作了调查,查明了斜边坡现状的稳定性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本次评估工作符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和(渝规资〔2018〕72号)的要求,完成质量优良,内容翔实可信,工作内容及工作质量满足任务委托书及相关规范的要求。

2 区域基本情况

区域用地位处南川区南平镇,区域用地面积6.21km2(其中已建区域为1.588km2),根据业主提供的用地布局规划图,用地范围内用于规划教育科研用地、商业设施用地、加油加气站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综合交通枢纽用地、公共交通场站用地、城市道路、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公用设施用地、水域等。详见《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用地布局规划图》。


图2-1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用地布局规划图


3 自然地理条件

3.1交通位置

评估区位于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评估区南西距南川城区约12km,南东侧紧邻南万高速南平互通和三万南铁路,S104省道从规划北部穿过,可直达南川城区,交通便利(见图3-1 评估区交通位置图)。

3.2 气象水文

1.气象

评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湿度大、春旱、夏热、秋多绵雨、冬暖而多雾的特点。据南川区气象站1980~2007年气象资料,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6.61℃,极端最高气温42.5℃(2006年8月20日),极端最低气温-1.5℃(1973年1月8日),相对湿度81%左右,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185mm,其中5~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且多大雨、暴雨,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为93.5mm,最大日降水量为231.1mm。

图3-1    评估区交通位置图

  1. 水文

评估区内地表水以水库、堰塘为主,无大的河流。眉湖水库位于评估区的中部,平面形态近似为“弯月形”,面积约50885m2,水深3~5m,当前水位625.10m,最大蓄水位627.00m,蓄水量约15.5×104m3,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功能主要为灌溉。评估区内分布有数量较多、规模大小不一、面积处于100~7000m2之间的堰塘,堰塘水深一般0.5~2m,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评估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为孝子河,高程+471m,孝子河位于区域用地北西侧,距区域用地距离约1300~1800m,孝子河是长江的三级支流,发源于南川区兴隆乡小寨村水碓堡;流经巴县花桥乡、石滩乡,再流入南川神童乡,有源于南川小金山的支流来汇合;流经陡溪桥进入万盛境内,在红岩平硐处有丛林沟汇入,至两河口有清溪河汇入,到谷口河有刘家河汇入,在车坝有养生河汇入,到温塘有金鸡河汇入,流到温塘下面大沙坝出境,汇入蒲河,全长67.65公里,流经万盛境内29.22公里。

4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

4.1 地形地貌

评估区属构造剥蚀溶蚀成因的低山地貌,总体地势中间低,东、西两侧高。评估区中部处于嘉陵江组槽谷地带,地形平缓,一般坡角2~8°;评估区东侧为斜坡地形,地形相对较陡,一般坡角15~25°,土地类型以林地为主;评估区西侧和北部溶蚀残丘相间分布,残丘一般高度15~50m,一般坡角10~35°,植被较茂密,以灌木林为主;残丘间为沟谷地带,地形相对较缓,一般坡角5~15°。区内因采石场开挖形成的边坡,坡角63~82°,高7.5~25m。评估区最高点地面高程736.40m,最低点地面高程606.70m,相对高差129.70m。评估区总体地形地貌较复杂。

4.2 地层岩性

据地面调查与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层(Q4ml)、残坡积层(Q4el+dl)、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和飞仙关组(T1f)。各岩土层按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Q4

(1)人工素填土(Q4ml

出露于评估区内居民区附近,主要为道路兴建所形成的素填土堆积区及房屋修建区,素填土主要成份为碎块石土,土石比4:6,土为红粘土,堆填年限大于1~5年不等,厚度一般0.5~2.0m。

(2)残坡积层(Q4el+dl

主要出露于评估区沟谷地带,主要由黄褐色红粘土组成,局部夹少量碎石,碎石含量约占2~15%,粒径一般为2~10mm,表面风化强烈。厚度一般为0.5~2.0m。与下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2、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

为一套碳酸盐沉积建造,共分为四段,评估区内仅出露三段。

三段(T1j3):灰色中厚层状至块状石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局部见白云质灰岩,厚80~127米,主要出露于评估区中东部一带。

二段(T1j2):灰、深灰色中至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底部以盐溶角砾岩与T1j1分界,厚66~153米,主要出露于评估区中部。

一段(T1j1):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虫迹灰岩夹细晶灰岩,顶部为含泥质、白云质灰岩,厚140~229米,评估区中部、北部均有出露。

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

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粘土岩沉积,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岩性段。评估区仅出露三段至四段:

四段(T1f4):暗紫、紫红色钙质泥岩,中夹2~3层浅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或泥质灰岩,厚31~52米。

三段(T1f3):顶部为绿灰色泥灰岩或泥质灰岩,由T1f4岩性向本段过渡,以下为深灰、灰白色厚层至块状灰岩,泥质灰岩夹鲕状灰岩,显水平层理,局部可见波状层理及斜层理,厚61~151米,主要出露于评估区西侧。

4.3 地质构造与地震

通过对该区地质调查,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评估区处于四川盆地东南缘,为红色盆地与川东南山地交汇处,大的构造属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西侧,川东褶皱弧与娄山褶皱带交汇地带。总的构造线呈NE~SW走向,主要处于龙骨溪大背斜西翼及其次级褶皱中(见图4-1 构造纲要图),从西到东依次为鲜家坪背斜、丛林沟向斜、南平向斜等。评估区位于鲜家坪背斜东翼及丛林沟向斜两翼。

根据现场调查,评估区内丛林沟向斜东翼岩层产状为320~345°∠13~50°,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裂隙L1产状30~65°∠60~75°,裂面较平直,闭合~微张,张开宽度2~5mm,局部泥质填充,间距0.3~1.0m,一般延伸长度0.5~2.0m,结构面结合一般;裂隙L2产状300~345°∠60~80°,裂面较平直,微张,张开宽度3~6mm,局部泥质填充,间距0.5~1.0m,一般延伸长度1.0~2.0m,结构面结合一般。

丛林沟向斜西翼和鲜家坪背斜东翼岩层产状35~120°∠15~35°,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裂隙L1产状35~55°∠60~75°,裂面较平直,闭合,间距0.3~0.8m,一般延伸长度0.5~1.2m,结构面结合一般;裂隙L2产状280~355°∠60~75°,裂面较平直,微张,张开宽度4~7mm,局部泥质填充,间距1.0~2.0m,一般延伸长度0.5~2.0m,结构面结合一般。

鲜家坪背斜西翼岩层产状317°∠21°,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裂隙L1产状产状为257°∠82°,裂隙宽1~5mm,长2~3m,裂面较平直,微张,基本无充填,结合一般,间距2~5m。裂隙L2产状为190°∠78°,裂隙宽1~8mm,长2~4m,裂面较平直,闭合,结合较好,间距3~5m。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评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图4-1   评估区构造纲要图

4.4 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现场调查,评估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向低洼地段排泄。

(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人工素填土和残坡积红粘土土层中,素填土为透水层,红粘土层为相对隔水层。受岩性、地貌和覆盖层厚度影响变化大且受大气降水控制,无统一地下水位。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向就近低洼处排泄。

(2)基岩裂隙水

评估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四段(岩性以泥岩为主)层间裂隙及基岩风化裂隙中,其富水性和连通性取决于基岩裂隙发育程度和深度,随季节性变化明显,向地势低洼地区排泄。泥岩属隔水层,裂隙水含量微弱。现场调查,评估区内未见该类地下水出露。

(3)岩溶水

评估区岩溶水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和飞仙关组三段灰岩溶隙及溶孔内,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多沿地层走向顺层运移,在地形低洼处或沟谷岸边以泉的形成排泄,成为区内主要含水层。岩溶富水性与岩溶发育程度和当地溶蚀基准面有关,在当地溶蚀基准面以上的垂直循环带内,为饱气带,灰岩为透水层,大气降水一般沿竖向溶隙作垂向运动,仅雨季局部可能存在少量溶隙水(上层滞水);而在当地溶蚀基准面附近,则含有岩溶地下水,其类型包括裂隙流、裂隙-管道流、管道流,一般不承压。

根据现场调查,并结合《綦江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等资料,评估区内嘉陵江组地形上多为平坝低地,地表岩溶发育;嘉陵江组一段、三段因灰岩质纯,岩溶发育,地下岩溶管道或岩溶大泉多出露于此两段,富水性强;嘉陵江组二段、四段为灰色白云质灰岩夹盐溶角砾岩,岩溶裂隙发育程度较一、三段差,岩溶规模小,泉水流量大多在1L/s左右,富水性次于一、三段。

根据现场调查,并结合《綦江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等资料,区域用地范围内地下水埋深小于50m,岩溶水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大气降雨沿溶隙、落水洞排入地下岩溶管道,以泉的形式排泄于区域用地范围北西侧孝子河内。区域用地范围内分布有老龙洞暗河,暗河位于嘉陵江组一段中,暗河由南向北顺层发育,暗河长度6500米,暗河出口位于南坪湾滩,高程510m,出口宽约1m,高约40cm,暗河水流量受大气降雨影响较大,本次调查流量4.5L/s,区域用地范围内无井、泉分布。

综上所述,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

图4.4评估区区域水文地质图

4.5 贯通结构面与斜(边)坡的关系

评估区上覆土层厚度较薄,因此评估区贯通性结构面主要为岩层层面。

评估区XP4属切向临空倾角大于20°,BP2属外倾临空倾角大于20°,影响面积约3000m2,占区域用地面积比例的0.04%,评估区除XP4、BP2之外的其它斜边坡属顺向不临空斜坡、反向坡,对斜(边)坡稳定性影响小。因此贯通性结构面与斜坡的关系为较复杂。

综上所述,评估区贯通结构面与斜(边)坡的关系为较复杂。

4.6 不良地质现象

经现场调查和访问,评估区内除存在岩溶外,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根据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一三六地质队和重庆市地勘局107地质队联合编制的《重庆市南川区地质灾害排查报告》资料,评估区及周边无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见图3-2)。

评估区岩溶地层广布,主要层位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和飞仙关组三段地层,分布面积约5775439m2,约占区域用地面积的86.9%。

嘉陵江组一段、三段因灰岩质纯,岩溶发育,以垂直类型的落水洞、漏斗、岩溶洼地为主。嘉陵江组二段为白云质灰岩夹盐溶角砾岩,岩溶裂隙发育程度较一、三段差,岩溶规模相对小。飞仙关组三段浅部岩溶裂隙较发育,随埋深增大溶隙裂隙发育程度减弱,岩溶发育中等。根据本次野外调查及结合《綦江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评估区内岩溶较发育,岩溶发育方向顺地层走向发育,岩溶个体形态完整,区内地表岩溶形态主要为岩溶洼地、落水洞等垂直岩溶管道为主,地面岩溶呈串珠状、条状分布,地下岩溶为地下暗河,据访问当地村民,暗河深约10~50m,宽度不一,最宽处达10m以上。区域用地范围除岩溶洼地及暗河外的其它区域隐伏岩溶较发育。

综上,区域用地内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

图3-2 评估区及周边地灾点分布示意图

4.7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

经现场调查,评估区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人工采石形成的边坡和煤矿开采形成采空区。

(1)采坑边坡

评估区内共有1个采石场,分布于区域用地西部,采石场形成高8~25m的岩质边坡。

(2)采空区

经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矿产资源管理系统查询及现场调查访问,区域用地周边分布有红岩煤矿(正在开采)、龙洞扁煤矿(已闭坑)和高寿桥煤矿(已闭坑)。各煤矿采空区与区域用地关系示意图见图4.7。

经收集各矿山资料分析,区域用地范围分别与红岩煤矿、龙洞扁煤矿和高寿桥煤矿矿权范围发生重叠。其中,高寿桥煤矿现有采空区范围与区域用地范围发生部分重叠,重叠面积约为3056m2,约占区域用地面积的0.04%;龙洞扁煤矿现有采空区紧邻规划用地红线,未发生重叠;红岩煤矿现有采空区距离区域用地红线较远,最近距离约279m。

高寿桥煤矿位于区域用地范围北西侧,矿区面积1.3264km2,开采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的K1煤层,煤厚0.90~3.31m,一般厚度1.50~2.00m,开采标高为+470~+100m,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生产能力90kt/a。高寿桥煤矿现有采空区范围与区域用地范围发生部分重叠,重叠面积约为3056m2,约占规划用地面积的0.04%;重叠采空区内的煤层埋深480~510m,煤层平均厚度1.88m,开采深厚比为255~271,深厚比均大于200。

龙洞扁煤矿位于区域用地范围北西侧,矿区面积1.7841km2,开采龙潭组(P3l)K1煤层,开采标高:东翼+630m~+200m,西翼+600m~±0m,龙洞扁煤矿现有采空区紧邻规划用地红线,未发生重叠。

红岩煤矿分为丛林区、红岩区两个区,开采煤层:丛林区开采K1煤层,红岩区开采K1、K3a1、K3a2煤层。开采标高+600~-200m,矿区范围由68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19.0879km2。设计生产规模为60万吨/年,根据调查访问,红岩煤矿现有采空区距离区域用地红线较远,最近距离约279m。

综上所述,评估区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图4.7 区域用地与采空区关系示意图

4.8 评估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

    评估区属构造剥蚀溶蚀成因的低山地貌,评估区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东部和西部及北部地形坡角一般10~35°;区域土层厚度0.5~2.0m,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Q4ml)、残坡积层红粘土(Q4el+dl);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较复杂;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贯通型结构面与斜(边)坡的关系较复杂;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为较复杂(见表4.8-1)。

表4.8-1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表

地质环境情况

复杂程度

地形条件

地形坡角(°)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东部和西部及北部斜坡区域地形坡角15~25°

较复杂

自然陡坡高度

(m)

岩坡

/

简单

土坡

/

简单

岩土性质

土层厚度(m)

0.5-2

简单

岩层厚度(m)

中厚~厚层状

较复杂

岩层或土层组合

多元组合

复杂

地质构造

裂隙发育程度

向斜两翼发育2组裂隙,间距0.3~2.0m

较复杂

贯通结构面与

斜(边)坡关系

XP4属切向临空倾角大于20°,BP2属外倾临空倾角大于20°,影响面积约3000m2,占区域用地面积比例的0.04%,其它斜边坡为顺向不临空、反向坡

较复杂

地震基本烈度

较复杂

水文及

水文地质

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简单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中等

较复杂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比例(%)

岩溶洼地及暗河岩溶影响面积约0.58Km2,占区域用地面积比例的9.33%。除洼地、暗河外的其它区域隐伏岩溶较发育

较复杂

破坏地质

环境的

工程活动

边坡高度

(m)

土质边坡

/

简单

岩质边坡

8-25

较复杂

地下空间覆岩厚度与跨度之比

简单

采空区占用地面积比例(%)

采空区深厚比大于200,且面积约占区域用地面积的0.04%

简单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判定

较复杂







5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

根据现场调查和对以往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可知,区域用地内未见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斜(边)坡、岩溶及采空区的稳定性问题。

6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分析

6.1斜(边)坡稳定性评价

区域用地范围内存在多处斜(边)坡,本次评估重点调查了54处斜坡,3处边坡,自然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采石场开采形成的边坡,BP3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BP2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BP1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详见表6.1-1和表6.1-2。


6.1-1斜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表

斜坡

编号

地质环境条件

斜坡概况

剖面示意图

极射赤平投影图

斜坡稳定性评价

XP1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36°∠31°。

坡宽85m,坡长约75m,坡高25m,坡向133°,坡角19°。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7°∠65°;②313°∠70°。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2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36°∠31°。

坡宽151m,坡长约61m,坡高26m,坡向108°,坡角31°。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7°∠65°;②313°∠70°。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3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35°∠24°。

坡宽130m,坡长约50m,坡高25m,坡向181°,坡角27°。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7°∠65°;②313°∠70°。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4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35°∠24°。

坡宽130m,坡长约106m,坡高50m,坡向81°,坡角38°。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7°∠65°;②313°∠70°。

该斜坡为切向岩质斜坡,岩层切向临空,岩层倾角>20°,斜坡岩体可能产生掉块现象,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损失小,危险性小。

XP5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35°∠24°。

坡宽88m,坡长约60m,坡高35m,坡向233°,坡角37°。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7°∠65°;②313°∠70°。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6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泥岩,岩层产状35°∠24°。

坡宽112m,坡长约101m,坡高约42m,坡向53°,坡角23°。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7°∠65°;②313°∠70°。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7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35°∠24°。

坡宽100m,坡长约95m,坡高约35m,坡向43°,坡角16°,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6°∠65°;②275°∠75°。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8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35°∠24°。

坡宽200m,坡长约112m,坡高约40m,坡向232°,坡角24°,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6°∠65°;②275°∠75°。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9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泥岩,岩层产状35°∠24°。

坡宽176m,坡长约126m,坡高约50m,坡向56°,坡角21°,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6°∠65°;②275°∠75°。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10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35°∠24°。

坡宽140m,坡长约100m,坡高约40m,坡向56°,坡角21°,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6°∠65°;②275°∠75°。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11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54°∠31°。

坡宽80m,坡长约55m,坡高约15m,坡向236°,坡角21°,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42°∠70°;②310°∠65°。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12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54°∠31°。

坡宽70m,坡长约58m,坡高约10m,坡向56°,坡角10°,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42°∠70°;②310°∠65°。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13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54°∠31°。

坡宽83m,坡长约36m,坡高约15m,坡向233°,坡角20°,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42°∠70°;②310°∠65°。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14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63°∠28°。

坡宽75m,坡长约104m,坡高约27m,坡向230°,坡角14°,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6°∠65°;②275°∠75°。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15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63°∠28°。

坡宽145m,坡长约84m,坡高约35m,坡向50°,坡角24°,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6°∠65°;②275°∠75°。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16

斜坡地貌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泥岩,岩层产状65°∠26°。

坡宽60m,坡长约25m,坡高约10m,坡向234°,坡角29°,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7°∠60°;②57°∠65°。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17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65°∠26°。

坡宽90m,坡长约57m,坡高约20m,坡向231°,坡角27°,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7°∠60°;②57°∠65°。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18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65°∠26°。

坡宽80m,坡长约32m,坡高约8m,坡向228°,坡角16°,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7°∠60°;②57°∠65°。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19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65°∠26°。

坡宽90m,坡长约71m,坡高约15m,坡向48°,坡角14°,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7°∠60°;②57°∠65°。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20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63°∠25°。

坡宽230m,坡长约75m,坡高约37m,坡向324°,坡角27°,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97°∠60°;②34°∠75°。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21

斜坡地貌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泥岩,岩层产状65°∠26°。

坡宽80m,坡长约136m,坡高约27m,坡向239°,坡角21°,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97°∠60°;②34°∠75°。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22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65°∠26°。

坡宽122m,坡长约112m,坡高约20m,坡向59°,坡角18°,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97°∠60°;②34°∠75°。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23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84°∠25°。

坡宽130m,坡长约125m,坡高约22.5m,坡向60°,坡角12°,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75°∠75°;②21°∠70°。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24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84°∠25°。

坡宽78m,坡长约30m,坡高约12.5m,坡向240°,坡角22°,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75°∠75°;②21°∠70°。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25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84°∠25°。

坡宽90m,坡长约50m,坡高约15m,坡向60°,坡角20°,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75°∠75°;②21°∠70°。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26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50°∠26°。

坡宽102m,坡长约44m,坡高约20m,坡向233°,坡角26°,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08°∠65°;②56°∠70°。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27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50°∠26°。

坡宽120m,坡长约79m,坡高约25m,坡向53°,坡角18°,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08°∠65°;②56°∠70°。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28

斜坡地貌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泥岩,岩层产状84°∠25°。

坡宽60m,坡长约39m,坡高约10m,坡向247°,坡角14°,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75°∠75°;②21°∠70°。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29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泥岩,岩层产状84°∠25°。

坡宽74m,坡长约40m,坡高约10m,坡向67°,坡角13°,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75°∠75°;②21°∠70°。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30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73°∠24°。

坡宽124m,坡长约174m,坡高约35m,坡向240°,坡角10°,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2°∠60°;②62°∠65°。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31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73°∠24°。

坡宽165m,坡长约51m,坡高约17m,坡向61°,坡角23°,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2°∠60°;②62°∠65°。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32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86°∠21°。

坡宽175m,坡长约115m,坡高约50m,坡向258°,坡角31°,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1°∠65°;②32°∠70°。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33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86°∠21°。

坡宽260m,坡长约157m,坡高约40m,坡向78°,坡角16°,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1°∠65°;②32°∠70°。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34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100°∠22°。

坡宽108m,坡长约71m,坡高约17m,坡向310°,坡角18°,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28°∠65°;②32°∠75°。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35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100°∠22°。

坡宽105m,坡长约50m,坡高约17m,坡向282°,坡角23°,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28°∠65°;②32°∠75°。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36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86°∠21°。

坡宽65m,坡长约107m,坡高约27m,坡向95°,坡角17°,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1°∠69°;②60°∠71°。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37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105°∠22°。

坡宽184m,坡长约90m,坡高约22m,坡向286°,坡角16°,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1°∠69°;②60°∠71°。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38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105°∠22°。

坡宽132m,坡长约73m,坡高约23m,坡向106°,坡角19°,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1°∠69°;②60°∠71°。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39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105°∠22°。

坡宽115m,坡长约88m,坡高约23m,坡向106°,坡角19°,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1°∠69°;②60°∠71°。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40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105°∠22°。

坡宽98m,坡长约65m,坡高约27m,坡向290°,坡角29°,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1°∠69°;②60°∠71°。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41

斜坡地貌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泥岩,岩层产状105°∠22°。

坡宽165m,坡长约115m,坡高约32m,坡向110°,坡角17°,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1°∠69°;②60°∠71°。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42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113°∠22°。

坡宽65m,坡长约44m,坡高约12m,坡向295°,坡角17°,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1°∠69°;②60°∠71°。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43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剥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泥岩,岩层产状113°∠22°。

坡宽115m,坡长约68m,坡高约22m,坡向115°,坡角21°,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1°∠69°;②60°∠71°。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44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113°∠22°。

坡宽88m,坡长约68m,坡高约20m,坡向290°,坡角22°,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1°∠69°;②60°∠71°。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45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剥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泥岩,岩层产状113°∠22°。

坡宽120m,坡长约85m,坡高约27m,坡向110°,坡角22°,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11°∠69°;②60°∠71°。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46

斜坡地貌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泥岩,岩层产状115°∠30°。

坡宽100m,坡长约118m,坡高约34m,坡向110°,坡角22°,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95°∠72°;②195°∠68°。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47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115°∠30°。

坡宽100m,坡长约103m,坡高约19m,坡向290°,坡角17°,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95°∠72°;②195°∠68°。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48

斜坡地貌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泥岩,岩层产状120°∠30°。

坡宽112m,坡长约61m,坡高约17m,坡向288°,坡角22°,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1°∠70°;②294°∠67°。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49

斜坡地貌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泥岩,岩层产状120°∠30°。

坡宽123m,坡长约119m,坡高约30m,坡向108°,坡角17°,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1°∠70°;②294°∠67°。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50

斜坡地貌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120°∠30°。

坡宽96m,坡长约62m,坡高约25m,坡向288°,坡角24°,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1°∠70°;②294°∠67°。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51

斜坡地貌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岩性为泥岩,岩层产状120°∠30°。

坡宽115m,坡长约113m,坡高约30m,坡向108°,坡角15°,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21°∠70°;②294°∠67°。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52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100°∠22°。

坡宽210m,坡长约80m,坡高约35m,坡向267°,坡角30°,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31°∠65°;②82°∠70°。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53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81°∠22°。

坡宽160m,坡长约197m,坡高约42m,坡向240°,坡角19°,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32°∠65°;②52°∠75°。

该斜坡为反向岩质斜坡,无其它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XP54

斜坡地貌属构造溶蚀低山地貌,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为灰岩,岩层产状320°∠50°。

坡宽400m,坡长约230m,坡高约50m,坡向288°,坡角28°,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325°∠65°;②66°∠70°。

该斜坡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层面不临空,裂隙1及层面组合交线(241.9°∠13.9°)与斜坡小角度相交,斜坡岩体可能产生沿此组合交线发生掉块,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6.2-2边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表

边坡

编号

坡向(°)

坡角(°)

坡高

(m)

坡长

(m)

边坡

类型

边坡特征及结构面特征

赤平投影图分析

剖面图

稳定性及可能破坏类型

BP1

144

63

7.5

120

人工挖方岩质边坡

边坡物质主要由灰岩组成,主要发育两组裂隙,产状:①297°∠60°;②34°∠75°。岩层产状:63°∠25°。

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反向坡,无不利结构面及其组合,故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BP2

57

81

14.5

40

人工挖方岩质边坡

边坡物质主要由灰岩组成,主要发育两组裂隙,产状:①297°∠60°;②34°∠75°。岩层产状:63°∠25°。

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顺向坡,岩层层面临空且倾角大于20°,边坡岩体易产生沿岩层层面的滑塌,故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

BP3

324

75

8.5

120

人工挖方岩质边坡

边坡物质主要由灰岩组成,主要发育两组裂隙,产状:①297°∠60°;②34°∠75°。岩层产状:63°∠25°。

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为反向坡,裂隙1与边坡坡向以小角度相交,属外倾结构面;裂隙1和裂隙2组合交线(327.6°∠56.2°)与边坡坡向小角度相交,

边坡岩体沿裂隙面或组合交线产生掉块现象,故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6.2岩溶发育特征及岩溶稳定性评价

6.2.1岩溶发育特征及规律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访问及收集的资料,评估区内岩溶较发育,岩溶发育方向顺地层走向发育,岩溶个体形态完整,区内地表岩溶形态主要为岩溶洼地、落水洞等垂直岩溶管道为主,地面岩溶呈串珠状、条状分布,地下岩溶为地下暗河,暗河由南向北顺层发育,暗河总长度6500米,暗河出口位于南坪湾滩(位于区域用地范围外),高程510m,出口宽约1m,高约40cm。评估区区内地表各类岩溶点18个(表6.2-1),面岩溶率3.1个/km2

表6.2 -1       区域用地内岩溶点统计表

序号

编号

位置

岩溶类型

出露

地层

出露高程(m)

形态特征

发育

方向

地下水活动情况

1

YR1

区域用地北侧

岩溶洼地

T1f3

600.5

该洼地形态在平面上呈似椭圆形,长轴直径约120m,短轴直径约26m,底部为粘土充填。底部为粘土充填。

279°

2

YR2

区域用地北侧

岩溶洼地

T1f3

604.35

该洼地形态在平面上呈似椭圆形,长轴直径约117m,短轴直径约27m,底部为粘土充填。底部为粘土充填。

352°

3

YR3

区域用地北侧

岩溶洼地

T1j1

599.86

该洼地形态在平面上呈似椭圆形,长轴直径约115m,短轴直径约27m,底部为粘土充填。底部为粘土充填。

341°

4

YR4

区域用地北侧

岩溶洼地

T1f3

604.07

该洼地形态在平面上呈似椭圆形,长轴直径约150m,短轴直径约55m,底部为粘土充填。底部为粘土充填。

330°

5

YR5

区域用地北侧

岩溶洼地

T1j1

607.5

该洼地形态在平面上呈似圆形,直径约19m,底部为粘土充填。

332°

6

YR6

区域用地北侧

岩溶洼地

T1f3

610.12

该洼地形态在平面上呈椭圆形,长轴直径约280m,短轴直径约39m,底部为粘土充填。

240°

7

YR7

区域用地北侧

岩溶洼地

T1j1

605.28

该洼地形态在平面上呈椭圆形,长轴直径约90m,短轴直径约51m,底部为粘土充填。

215°

8

YR8

区域用地北侧

岩溶洼地

T1f3

611.37

该洼地形态在平面上呈椭圆形,长轴直径约240m,短轴直径约55m,底部为粘土充填。

267°

9

YR9

区域用地北侧

岩溶洼地

T1f3

613.43

该洼地形态在平面上呈椭圆形,长轴直径约359m,短轴直径约100m,底部为粘土充填。

218°

10

YR10

区域用地中部

岩溶洼地

T1j1

612.2

该洼地形态在平面上呈似圆形,直径约75m,底部为粘土充填。

330°

11

LSD01

区域用地北东侧

落水洞

T1j1

601.70

平面形态近似为长方形,长约30m,均宽约10m,可见深度约5m,洞口有杂草树木覆盖,有土和灰岩局部充填,洞内无积水

192°

雨季地表水在此汇集并消落。

12

LSD02

区域用地中部

落水洞

T1j1

600.27

平面形态近似为圆形,直径约2m,洞口有杂草树木,洞内有积水。

18°

雨季地表水在此汇集并消落。

13

LSD03

区域用地中部

落水洞

T1j1

610.4

平面形态近似为圆形,直径约2m,洞口有杂草树木,洞内有积水。

雨季地表水在此汇集并消落。

14

LSD04

区域用地中部

落水洞

T1j1

611.4

平面形态近似为圆形,直径约2m,洞口有杂草树木,洞内有积水。

雨季地表水在此汇集并消落。

15

LSD05

区域用地中部

落水洞

T1j1

615.3

平面形态近似为圆形,直径约3m,洞口有杂草树木,洞内有积水。

15°

雨季地表水在此汇集并消落。

16

LSD06

区域用地南西侧

落水洞

T1j1

611.57

平面形态近似为椭圆形,长轴长约11m,短轴长约5m,溶洞延伸方向约10°,洞口有杂草树木,洞内有乱石,溶蚀孔洞发育,洞内有积水。

27°

雨季地表水在此汇集并消落。

17

LSD07

区域用地南西侧

落水洞

T1j1

617.00

平面形态近似为圆形,直径约3m,洞口有杂草树木,洞内有积水。

17°

雨季地表水在此汇集并消落。

18

LSD08

区域用地南侧

落水洞

T1j1

620.50

平面形态近似为圆形,直径约2m,洞内有积水。

28°

雨季地表水在此汇集并消落。

6.2.2岩溶稳定性评价

根据本地区最低侵蚀基准面孝子河以及暗河出口点高程推测暗河埋深15米以上,属于浅埋型岩溶管道,暗河呈弯曲状,延伸方向自南向北。据访问当地村民,暗河深约10~50m,宽度不一,最宽处达10m以上(按10m考虑),平面影响宽度以管道中心点向两边外推50m,总宽度约100m。

雨季时,落水洞为大气降水的主要渗入通道,位于落水洞内四周的土体可能随水流渗入地下,产生岩溶塌陷,暗河及岩溶洼地影响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其余地段岩体表面完整,连续性好,但可能存在隐伏岩溶。

6.3采动影响区稳定性评价

6.3.1 采空塌陷发生可能性评价

经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矿产资源管理系统查询和实地调查访问,区域用地范围与红岩煤矿(正在开采)、龙洞扁煤矿(已闭坑)和高寿桥煤矿(已闭坑)矿权范围发生重叠,其中高寿桥煤矿现有采空区范围与规划用地范围重叠。现分别将各煤矿对规划用地的采动影响和采空塌陷可能性进行评价。

一、高寿桥煤矿(已闭坑)

(一)煤矿基本概况

重庆市南川区高寿桥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高寿桥煤矿始建于1984年,原属村办集体企业,2000年改制后产权变更,转为股份制企业。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煤矿整合的通知》渝府发[2007]128号文有关规定,该矿为保留矿井,生产能力为60kt/a。2008年经重庆市经委以渝经煤管[2008]288号文批复,该矿改扩建生产能力为90kt/a。后因矿山经营困难等问题,在2016年1月15日停产后,自愿向相关主管部门申请关闭,南川区人民政府以“南川府办发[2016]40号”文批复,同意矿山关闭的要求。2016年3月重庆市南川区高寿桥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委托重庆能科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为其矿山闭坑工作编写闭合地质报告。2016年5月煤矿井口正式关闭。

高寿桥煤矿采矿许可证号C5000002009051130015322,有效期自2012年2月24日至2016年9月30日,矿区范围由17个拐点坐标圈定构成,矿区面积1.3264km2,开采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的K1煤层,开采标高为+470~+100m,生产能力90kt/a。

高寿桥煤矿开采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的K1煤层,煤层厚度0.90~3.31m,一般厚度1.50~2.00m,矿区内东翼平均厚度1.87m,西翼平均厚度为1.52m。矿区东翼煤层倾角20°~22°,为缓倾斜煤层,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矿区西翼煤层倾角平均为78°,为陡倾斜煤层,采用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通风采用中央抽出式通风方式,提升为斜井提升运输方式;放炮落煤,全部陷落法管理采空区。矿山的开采区域大致分为三个生产水平:+478m(主平硐标高)以上、+300m以上和+100m以上水平。村办企业前期开采+478m以上西翼F15断层上部的浅表煤层和东翼+300m水平中+392m以上阶段。其中:+478m(主平硐标高)以上西翼F15断层上部水平和+300m水平东翼已经完全采完。+100m水平中东翼+170m以上阶段亦已经完全采完;+100m水平东翼+170m以下阶段在布置,西翼+200m~+100m水平。

根据《重庆市南川区高寿桥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高寿桥煤矿闭坑地质报告》中分析,高寿桥煤矿矿区范围内已形成的采空区平面积约0.7km2,占矿区面积56%;截止2016年3月底,矿区范围内K1煤层剩余资源储量(331+332+333)1047kt。

)煤层开采对区域用地的采动影响

根据煤矿闭坑地质报告等煤矿以往地质资料分析,高寿桥煤矿位于区域用地的西侧,其矿权范围与区域用地发生重叠,重叠面积192873m2,其中采空区重叠面积约为3056m2,约占总重叠面积的1.58%,其余重叠区为闭坑区,今后不再开采。

与区域用地重叠的采空区位于高寿桥煤矿东翼,地层呈单斜构造,煤层倾角19~23°。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安监总煤装〔2017〕66号),利用上山边界角γ、下山边界角β和走向边界角δ确定高寿桥煤矿在区域用地内的采动影响范围,参数参照《重庆市高寿桥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高寿桥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分别取值为γ=65°、β=51°、δ=60°,确定高寿桥煤矿对区域用地内的采动影响范围。经分析,高寿桥煤矿对区域用地内的采动影响面积约为759261m2,约占区域用地面积的12.22%。具体范围见采空塌陷可能性分析平面图。

(三)采空塌陷可能性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区域用地范围内以耕地和林地为主,目前未发现明显的地面变形、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亦未发现居民住房开裂变形、房屋倒塌等灾害。

(1)按终采时间确定采空区塌陷发生可能性等级

对区域用地内有采动影响的高寿桥煤矿闭坑时间为2016年1月,采深为450~510m,平均采深480m,采深大于400m。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 139-2016)附录F.3,当无实测资料时,地表移动延续时间可按公式F.3-2计算:

式中,为采空区平均深度(m),为地表移动延续时间(天)。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 139-2016)附录F表F.2规定,当煤层终采时间t<0.8T或t<365,采空区塌陷发生可能性等级为大;当煤层终采时间1.2T>t≥0.8T且730>t≥365时,采空区塌陷发生可能性等级为中等;当煤层终采时间t≥1.2T且t≥730时,采空区塌陷发生可能性等级为小。高寿桥煤矿最终开采时间为2016年1月,煤层终采时间t≥1.2T且t≥730,采空区塌陷发生可能性等级为小。

(2)按地表移动变形值确定采空塌陷发生可能性等级

对区域用地内有采动影响的采空区位于高寿桥煤矿的东翼,采煤煤层为K1煤层,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厚1.75~1.91m,煤层埋深450~510m,煤层倾角18~28°,为缓倾煤层。

地表移动变形参数,根据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煤层赋存情况、覆岩性质以及矿山开采设计方案,参照“三下采煤规程”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各相关参数取值及计算如下:

α——煤层平均倾角;

M——开采厚度;

H0——平均采深;

q——下沉系数,取经验值0.7;

bC——水平移动系数,bc=b(1+0.0086α)=0.325,水平煤层b取周边煤矿实测值0.25;

tgβ——主要影响角正切,周边煤矿实测值1.70;

最大下沉值Wmax =M q cosα;

主要影响半径r=H0/tgβ;

倾斜i=Wmax/r;

曲率k=1.52Wmax/r2

水平变形ε=1.52bc Wmax/r。

地表移动变形参数取值及计算结果分别见表4-6和表4-7。

表4-6 各分区相关参数取值表

煤层平均(最小)埋深H0(m)

煤层倾角α(°)

煤层厚度M(mm)

下沉系数q

主要影响角正切tgβ

水平移动系数bc

480

21

1880

0.7

1.70

0.325

表4-7 各分区变形值计算结果及采空塌陷可能性等级分析表

倾斜

i(mm/m)

水平变形

ε(mm/m)

曲率

k(mm/m2

开采深厚比

n

采空塌陷

可能性等级

4.351

2.150

0.023

255

中等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 139-2016)附录F.2对终采区,采空塌陷发生可能性可按终采时间和地表移动变形值综合确定,当两者确定的等级不同时应取较低等级,因此对区域用地内有采动影响的高寿桥煤矿采空塌陷可能性最终等级详见表4-8。

表4-8 综合确定高寿桥煤矿各分区采空塌陷可能性等级统计表

分析类别

综合确定采空塌陷可能性

按地表移动变形值确定采空塌陷可能性

按终采时间确定采空塌陷可能性

中等

二、龙洞扁煤矿(已闭坑)

(一)煤矿基本概况

重庆市南川区龙洞扁煤炭开采有限责任公司龙洞扁煤矿始建于1963年,最初为村社办企业,最初规模大约1万吨/年,后逐步扩大至30kt/a。2000年后企业改制转为私人经营。该矿从2000年1月开始办理采矿登记,由重庆市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颁发采矿许可证。2008年8月矿山扩大了矿区范围,改扩建生产能力为60kt/a。2009年11月根据渝府发[2009]2号文,整合了原跃进煤矿,2010年6月重新申办了采矿许可证。为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与南川区人民政府签订的《煤炭行业安全稳定责任书》,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政府以《关于印发南川区加快推进9万吨/年及以下煤矿关闭退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南川府发办[2016]129号)文件,确认龙洞扁煤矿于2016年12月31日前关闭退出。2016年12月重庆市南川区龙洞扁煤炭开采有限责任公司委托重庆能科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为其矿山闭坑工作编写闭合地质报告。

龙洞扁煤矿采矿许可证号C5000002009041130019545,有效期自2016年4月5日至2017年12月30日,矿区范围由11个拐点坐标圈定构成,矿区面积1.7841km2,开采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的K1煤层,开采标高:东翼+630m~+200m,西翼+600m~±0m,生产能力60kt/a。

高寿桥煤矿开采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的K1煤层,鲜家坪东翼煤层厚度1.62~1.92m,平均厚度1.72m,煤层倾角20°~24°,为缓倾斜煤层,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鲜家坪西翼煤层厚度0.95~3.277m,平均厚度1.81m,煤层倾角60~82°,为急倾斜煤层,采用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矿井采用全负压机械抽出式通风,通风方式为中央边界式;通风采用中央抽出式通风方式,提升为斜井提升运输方式;放炮落煤,全部陷落法管理采空区。矿山东翼开采区域大致分为四个水平:+550m以上、+495m以上、+395m以上和+250m以上水平,+260m标高以上基本开采完毕;矿山西翼分为三个水平:+400m以上、+400~+200m、+200~0m,其中+400m以上煤层已开采完毕。

根据《重庆市南川区龙洞扁煤炭开采有限责任公司龙洞扁煤矿闭坑地质报告》中分析,龙洞扁煤矿矿区范围内已形成的采空区平面积约1.37km2,占矿区面积77%;截止2016年12月底,矿区范围内K1煤层剩余资源储量(332+333)1504kt,其中(332)676kt,(333)828kt。

)煤层开采对区域用地的采动影响

根据煤矿闭坑地质报告等煤矿以往地质资料分析,龙洞扁煤矿位于区域用地范围的西侧,其矿权范围与区域用地发生重叠,重叠面积78277m2,约占区域用地面积的1.26%,重叠区煤层尚未开采,但由于煤矿已于2016年12月闭坑,剩余煤层今后不再开采。

龙洞扁煤矿采空区紧邻区域用地西侧用地红线,虽未与区域用地发生重叠,但区域用地西侧部分区域在其采动影响范围内。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安监总煤装〔2017〕66号),利用上山边界角γ、下山边界角β和走向边界角δ确定龙洞扁煤矿在区域用地内的采动影响范围,参数参照《重庆市龙洞扁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龙洞扁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分别取值为γ=65°、β=51°、δ=60°,确定龙洞扁煤矿对区域用地内的采动影响范围。经分析,龙洞扁煤矿对区域用地内的采动影响面积约为355080m2,约占规划用地面积的5.71%。具体范围见采空塌陷可能性分析平面图。

(三)采空塌陷可能性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区域用地范围内以耕地和林地为主,目前未发现明显的地面变形、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亦未发现居民住房开裂变形、房屋倒塌等灾害。

对区域用地内有采动影响的龙洞扁煤矿采空区为老采空区,终采时间为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采深为390~450m,平均采深420m,采深大于400m。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 139-2016)附录F.3,当无实测资料时,地表移动延续时间可按公式F.3-2计算:

式中,为采空区平均深度(m),为地表移动延续时间(天)。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 139-2016)附录F表F.2规定,该区域煤层终采时间t≈5820天(按最近开采时间计算2000年12月)>1.2T,且大于730天,故采空区塌陷发生可能性等级为小。

三、红岩煤矿(正在开采)

(一)煤矿基本概况

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岩煤矿为国有企业,于1955年12月开始进行精查勘探,1958年由重庆煤矿设计院设计,1959年由四川省煤炭厅第一建井公司二工程处基建,1965年12月25日简易投产,设计生产能力81万吨/年,基建投资为3143.01万元。1965年~1980年开采15年尚未达到设计能力,1980年生产能力经核定后,确定矿井生产能力为45万吨/年。

之后,于1991年、1997年两次经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核定,确定矿井生产能力为45万吨/年。于2003年10月8日实行了政策性破产,2004年由市政府和重煤集团,对该矿井进行投资、改制,重组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岩煤矿。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煤矿整合的通知》(渝府发[2007]128号文)规划改扩建生产规模为60万吨/年。2007年由重庆市经委再次核定生产能力为60万吨/年(渝经煤管[2007]162号)。

红岩煤矿采矿许可证号C5000002009041130018330,有效期自2016年11月9日至2019年11月9日,共由78个拐点坐标圈定,其中矿区范围68个拐点坐标,丛林禁采区a区范围(丛林镇核心规划区禁采区)由3个拐点坐标圈定,丛林禁采区b区范围(水角井地表水保护区禁采区)由7个拐点坐标圈定。矿区面积19.0803km2,开采二叠系上统龙潭组K1、K3a1、K3a2煤层(因该区内K3a1、K3a2煤层不可采,实际开采K1煤层),开采标高为+600~-200m,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a。

红岩煤矿采用平硐+暗斜井开拓,皮带运输,斜井绞车提升,机械排水,中央分列式通风式通风,走向长壁式采煤方法,综合机械化采煤,全冒落法管理顶板。

矿井共划分为三个水平,即+360m水平(一水平)、+180m水平(二水平)、±0m水平(三水平)。一水平(+360m水平)已于1990年回采结束。+180m水平于2014年10月回采结束,+180m水平(二水平)的采掘活动全部结束。现主要生产水平为±0m水平。

)煤层开采对区域用地的采动影响

根据红岩煤矿采矿证及以往地质资料分析,红岩煤矿矿权范围与区域用地发生重叠,重叠面积约1708884m2,约占区域用地面积的27.51%,重叠区内煤层尚未开采,无采空区分布

根据红岩煤矿开发利用方案,红岩煤矿今后将对重叠区内的K1煤层进行开采。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安监总煤装〔2017〕66号),利用上山边界角γ、下山边界角β和走向边界角δ确定红岩煤矿在区域用地内的采动影响范围,参数参照《重庆市万盛区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红岩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分别取值为γ=65°、β=51°、δ=60°,确定红岩煤矿对区域用地内的采动影响范围。经分析,红岩煤矿对区域用地内的采动影响面积约为3896851m2,约占区域用地面积的62.75%,具体范围见采空塌陷可能性分析平面图。

(三)采空塌陷可能性评价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 139-2016)附录F.1技术要求,对拟采区应按地表移动变形值确定采空塌陷发生可能性等级。

拟采区属红岩煤矿丛林区,开采K1煤层,该煤层结构简单,厚度为1.30~2.12m,平均为1.71m,伪顶随采随落,厚度约0.10m,采厚取1.81m,为缓倾斜煤层。

地表移动变形参数,根据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煤层赋存情况、覆岩性质以及矿山开采设计方案,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 139-2016)并结合参“三下采煤规程”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各相关参数取值及计算如下:

α——煤层平均倾角为35°;

M——K1煤层开采厚度为1.81m;

H0——按平均采深计算;

q——下沉系数,q=0.5(0.9+P)=0.70;

bc——水平移动系数,bc=b(1+0.0086α)=0.325,b取实测值0.25;

tgβ——主要影响角正切,取实测值1.70;

最大下沉值Wmax =M q cosα;

主要影响半径r=H0/tgβ;

倾斜i=Wmax/r;

曲率k=1.52Wmax/r2

水平变形ε=1.52bcWmax/r。

煤层深厚比分区情况及相关参数取值,见表4-9。

表4-9 各分区情况表及相关参数取值表

分区

编号

煤层

深厚比

关系

开采煤层

煤层平均(最小)埋深H0(m)

煤层倾角α(°)

煤层厚度M

(mm)

下沉

系数

q

主要影响角正切tgβ

水平移动系数bc

b

>120

K1

304

35

1810

0.7

1.7

0.325

c

583

地表移动变形值及采空塌陷可能性分析,见表4-10。

4-10 各分区变形值计算结果及采空塌陷可能性分析表

分区

编号

开采

煤层

斜率i(mm/m)

水平变形ε(mm/m)

地形曲率k(mm/m2

采矿影响程度

采空塌陷

可能性

b

K1

5.80

2.87

0.05

较强烈

中等

c

2.97

1.47

0.01

不强烈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 139-2016)附录F中表F.1确定, a区采动影响程度强烈,采空塌陷的可能性大;b区采动影响程度较强烈,采空塌陷的可能性中等;c区采动影响程度不强烈,采空塌陷的可能性小。

区域用地内及周边的红岩煤矿拟采区煤层埋深300~850m,开采深厚比193~470,采动影响程度为不强烈~较强烈,即主要为b区和c区,其中区域用地内b区面积约450515m2,约占区域用地内红岩煤矿采动影响面积的11.57%,采空塌陷可能性中等,c区面积为3446336m2,约占区域用地内红岩煤矿采动影响面积的88.43%,采空塌陷可能性小。

6.3.2 区域用地在采动影响区上方建设可行性评价

2015年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委托中煤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有限公司分别对南平组团花盆片区和眉湖片区(包括本次区域用地范围)在采动影响区上方建设可行性进行了论证。2015年3月,中煤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有限公司分别编制完成了《重庆市南川工业园区南平组团花盆片区、眉湖片区规划区在采动影响区上方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并于2015年3月10日,由重庆市煤炭工业管理局组织有关管理部门和技术专家对两报告进行了审查,并出具了审查意见(见附件)。2015年5月4日重庆市煤炭工业管理局下发了重庆市煤炭工业管理局关于南川工业园区南平组团在采动影响区上方建设可行性论证的复函”(渝煤管行管[2015]72号文),主要批复如下:南川工业园区南平组团拟建区域受到的采动变形值均为Ⅰ、Ⅱ级变形以内,拟建(构)筑物受损程度为轻微~轻度损害。

根据《论证报告》,区域用地在采动影响区上方建设限制条件如下:

(1)区域用地内建(构)筑物遭受Ⅰ~Ⅱ级轻微~轻度损坏,其中Ⅰ级轻微损坏影响区预计全静态最大倾斜变形为2.30~2.50mm/m,全静态最大水平拉伸变形为+1.35~+1.55mm/m,全静态最大水平压缩变形为-1.25~-2.00mm/m;Ⅱ级轻度损坏影响区预计全静态最大倾斜变形为2.50mm/m,全静态最大水平拉伸变形为+1.55mm/m,全静态最大水平压缩变形为-2.75mm/m。采动影响区域建(构)物层数不宜超过6层,区内建(构)筑物建筑层数(建筑高度)具体应委托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按能够抵抗预计最大静态移动变形值进行综合确定。

(2)各建(构)筑物通过采取抗变形技术措施后,可以抵抗因动态变形产生的破坏影响,确保建(构)筑物安全使用。

综上,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区域用地内大部分区域处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拟建(构)筑物受损程度为轻微~轻度损害,在对拟建物采取抗变形技术措施后,采动影响区内基本适宜建设。

6.3.3 红岩煤矿开采对地表的影响

红岩煤矿开采标高为+600~-200m,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a。煤层厚度为1.30~2.12m,平均为1.71m,区域用地内红岩煤矿拟采区煤层埋深300~850m,开采深厚比193~470,开采深厚比>120。根据《重庆市南川工业园区南平组团花盆片区、眉湖片区规划区在采动影响区上方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的计算结果显示,建(构)筑物遭受Ⅰ~Ⅱ级轻微~轻度损坏,预测红岩煤矿开采过程中及开采后,区域用地范围内地表可能产生变形裂缝,因此区域用地范围内已建区域应加强监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6.4地质遗迹、自然和人文景观及相邻建(构)筑物

根据本次调查,评估范围内无区县级以上地质遗迹、自然和人文景观,无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等地面保护对象。

根据本次调查,该区域用地内已建成的主要建(构)筑物有:神雷路、眉湖小学、红砖厂、南平玻璃制品厂、居民楼等。根据业主提供的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用地布局规划图可知,区域用地内的道路将改造,居民楼将被拆除,部分工厂将被保留或重建,故在后期建设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对相邻建筑的保护工作。


6.5对地表水体及地下水的影响

区域用地西部紧邻高寿桥煤矿和龙洞扁煤矿采空区,煤矿前期开采大量抽排地下水,对评估区西部深部地下水造成破坏的可能性大,但评估区周边煤矿开采煤层埋深大(埋深大于400m),加之煤层上部地层飞仙关组二段和四段泥岩具有一定的隔水作用,故可能对浅部地下水和地表水影响较小。经现场调查访问,区域用地西侧水田蓄水能力良好,水位变化较小。

评估区大型地表水体为眉湖水库,根据规划方案,眉湖水库将基本保持原貌不变,未来建设对其影响小。

7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7.1分区原则

本次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主要以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为判定因素,根据地块各区域自然陡坡高度、地形坡角大小、斜边坡高度、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土层厚度、地层厚度、煤矿采动影响、规划功能分区等因素并结合评估区各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等作为原则进行划分,主要遵循原则如下:

危险性大区:(1)岩溶发育及其影响区域;(2)发生采空塌陷可能性大的区域;(3)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大的斜边坡区域。

危险性中等区:(1)高度大于或等于30m、层面倾角大于或等于20°且地形坡角接近层面倾角的顺向不临空斜(边)坡;(2)发生采空塌陷可能性中等的区域;(3)岩溶中等发育区域。

危险性小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域,但规划功能为绿地的区域。

7.2宏观小区的划分

根据区内各地段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环境问题发育程度及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程度的异同,并结合《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用地布局规划图》综合确定,从宏观上将区域用地划分为48个小区 (见附图7.2宏观地质分区划分示意图)。又按不同的工程地质问题将地质环境复杂地段、地质环境中等地段、地质环境简单地段划分亚区,各亚区又根据不同的分布位置进行分段,划分标准见表7.2-1所示,各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见表7.2-2。

图7.2宏观地质分区划分示意图

表7.2-1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宏观分区标准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亚区

分区标准

中等

1、7、10、12、36小区

该区为斜(边)坡区域,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0~37°,斜(边)坡区现状稳定稳定,岩溶中等发育,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复杂,该区域对工程活动如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14、16、22、42、43、44小区

该区为斜(边)坡区域,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2~35°,边坡区地形坡角63~75°,斜(边)坡区现状稳定,边坡区现状稳定-基本稳定,岩溶中等发育,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复杂,该区域对工程活动如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46小区

该区为斜坡区域,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5~25°,斜坡区现状稳定,斜坡区岩溶中等发育,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复杂。 该区域对工程活动如开挖较敏感。

9、37小区

该区顺向斜坡区域,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5~30°,斜坡区现状稳定,岩溶中等发育,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复杂,该区域对工程活动如开挖较敏感。

19、23、39、41小区

该区为顺向斜坡区域,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0~30°,斜坡区现状稳定,岩溶中等发育,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复杂,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该区域对工程活动如开挖较敏感。

48小区

该区顺向斜坡区域,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20~30°,斜坡区现状稳定,岩溶中等发育,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复杂,该区域对工程活动如开挖较敏感。

35、11、17、38小区

该区地形较平缓,地形形角约2-8°,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及残坡积层,土层厚度0.5-2m,岩溶中等发育,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复杂。

21、24、40小区

该区地形较平缓,地形形角约2-8°,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及残坡积层,土层厚度0.5-2m,岩溶中等发育,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复杂。

45、47小区

该区地形较平缓,地形形角约2-8°,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及残坡积层,土层厚度0.5-2m,岩溶中等发育,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复杂。

4小区

该区平缓地带地形形角约2-8°,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及残坡积层,土层厚度0.5-2m;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0~37°,斜(边)坡区现状稳定,岩溶中等发育,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复杂。

34小区

该区地形较平缓,地形形角约2-8°,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及残坡积层,土层厚度0.5-2m,岩溶中等发育,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复杂。

复杂

2、3、5、6、8、13、18、20、25、26、27、28、29、30、31、32、33小区

岩溶发育,为岩溶洼地、落水洞及其影响区域,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复杂。

15小区

采石场边坡(BP2)影响区域,岩层倾角25°,层面外倾临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复杂。

  


表7.2-2     各小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判定表

序号

判定因素

1、7、10、12、36小区

14、16、22、42、43、44小区

46小区

9、37小区

19、23、39、41小区

48小区

35、11、17、38小区

21、24、40小区

因素实际值

复杂程度

因素实际值

复杂程度

因素实际值

复杂程度

因素实际值

复杂程度

因素实际值

复杂程度

因素实际值

复杂程度

因素实际值

复杂程度

因素实际值

复杂程度

1

地形条件

地形坡角

一般10~37°

较复杂

一般12~31°

较复杂

15~25°

较复杂

15~30°

较复杂

10~30°

较复杂

20~30°

较复杂

2~8°

简单

2~8°

简单

2

自然陡坡高度(m)

岩坡

/

/

/

/

/

/

/

/

/

/

/

/

/

/

/

/

3

土坡

/

/

/

简单

/

简单

/

简单

/

简单

/

简单

/

简单

/

简单

4

岩土性质

土层厚度(m)

0.5~2m

简单

0.5~2m

简单

0.5~2m

简单

0.5~2m

简单

0.5~2m

简单

0.5~2m

简单

0.5~2m

简单

0.5~2m

简单

5

岩层厚度

中厚层状

较复杂

中厚层状

较复杂

中厚层状

较复杂

中厚层状

较复杂

中厚层状

较复杂

中厚层状

较复杂

中厚层状

较复杂

中厚层状

较复杂

6

岩层或土层组合

二元组合

较复杂

二元组合

较复杂

二元组合

较复杂

二元组合

较复杂

二元组合

较复杂

二元组合

较复杂

二元组合

较复杂

二元组合

较复杂

7

地质构造

裂隙发育程度

裂隙2组,间距0.3~2.0m

较复杂

裂隙2组,间距0.3~2.0m

较复杂

裂隙2组,间距0.3~2.0m

较复杂

裂隙2组,间距0.3~2.0m

较复杂

裂隙2组,间距0.3~2.0m

较复杂

裂隙2组,间距0.3~2.0m

较复杂

裂隙2组,间距0.3~2.0m

较复杂

裂隙2组,间距0.3~2.0m

较复杂

8

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顺向不临空,反向坡

简单

顺向不临空,反向坡

简单

反向坡

简单

岩层层面顺向不临空

简单

岩层层面顺向不临空

简单

岩层层面顺向不临空

简单

简单

简单

9

地震基本烈度

Ⅵ度

较复杂

Ⅵ度

较复杂

Ⅵ度

较复杂

Ⅵ度

较复杂

Ⅵ度

较复杂

Ⅵ度

较复杂

Ⅵ度

较复杂

Ⅵ度

较复杂

10

水文及水文地质

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简单

简单

简单

简单

简单

简单

简单

简单

11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中等

较复杂

中等

较复杂

中等

较复杂

中等

较复杂

中等

较复杂

中等

较复杂

中等

较复杂

中等

较复杂

12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岩溶中等发育

较复杂

岩溶中等发育

较复杂

岩溶中等发育

较复杂

岩溶中等发育

较复杂

岩溶中等发育

较复杂

岩溶中等发育

较复杂

岩溶中等发育

较复杂

岩溶中等发育

较复杂

13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边坡高度(m)

土质边坡

/

/

/

/

/

/

/

/

/

/

/

/

/

/

/

/

14

岩质边坡

/

/

25m

较复杂

/

/

/

/

/

/

/

/

/

/

/

/

地下空间覆岩厚度与跨度之比

/

/

/

/

/

/

/

/

/

/

/

/

/

/

/

/

采空区占用地面积比例(%)

/

/

/

/

/

/

/

/

/

/

/

/

/

/

/

/

15

综合确定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较复杂

较复杂

较复杂

较复杂

较复杂

较复杂

较复杂

较复杂























续表7.2-2     各小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判定表

序号

判定因素

4小区

34小区

45、47小区

2、3、5、6、8、13、18、20、25、26、27、28、29、30、31、32、33小区

15小区

因素实际值

复杂程度

因素实际值

复杂程度

因素实际值

复杂程度

因素实际值

复杂程度

因素实际值

复杂程度

1

地形条件

地形坡角

平缓地带2~8°,斜坡区地形坡10~37°

较复杂

2~8°

简单

2~8°

简单

平缓区2~10°,斜坡区地形坡角15~30°

简单

81°

复杂

2

自然陡坡高度(m)

岩坡

/

/

/

/

/

/

/

/

/

简单

3

土坡

/

简单

/

简单

/

简单

/

/

/

简单

4

岩土性质

土层厚度(m)

0.5~2m

简单

0.5~2m

简单

0.5~2m

简单

一般0.5~2m

简单

/

简单

5

岩层厚度

中厚层状

较复杂

中厚层状

较复杂

中厚层状

较复杂

中厚层状

较复杂

中厚层状

较复杂

6

岩层或土层组合

二元组合

较复杂

二元组合

较复杂

二元组合

较复杂

二元组合

较复杂

二元组合

较复杂

7

地质构造

裂隙发育程度

裂隙2组,间距0.3~2.0m

较复杂

裂隙2组,间距0.3~2.0m

较复杂

裂隙2组,间距0.3~2.0m

较复杂

裂隙2组,间距0.3~2.0m

较复杂

裂隙2组,间距0.3~2.0m

较复杂

8

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简单

简单

简单

反向坡、岩层层面顺向不临空

简单

岩层层面顺向临空倾角大于20°,影响面积占小区面积的100%

复杂

9

地震基本烈度

Ⅵ度

较复杂

Ⅵ度

较复杂

Ⅵ度

较复杂

Ⅵ度

较复杂

Ⅵ度

较复杂

10

水文及水文地质

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简单

简单

简单

简单

简单

11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中等

较复杂

中等

较复杂

中等

较复杂

中等

较复杂

中等

较复杂

12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岩溶中等发育

较复杂

岩溶中等发育

较复杂

岩溶中等发育

较复杂

岩溶发育,影响面积占小区的100%

复杂

岩溶中等发育

较复杂

13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边坡高度(m)

土质边坡

/

/

/

/

/

/

/

/

/

/

14

岩质边坡

/

/

/

/

/

/

/

/

14.5

简单

地下空间覆岩厚度与跨度之比

/

/

/

/

/

/

/

/

/

/

采空区占用地面积比例(%)

/

/

/

/

/

/

/

/

/

/

15

综合确定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较复杂

较复杂

较复杂

复杂

复杂


















7.3 各分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

据重庆市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定》(DB50/T139-2016),各分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指数按下式计算:

Y=0.62D+0.38R

式中:

Y——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指数;

D——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指数,取值由基本分值和附加分值两部分构成。基本分值在地质环境复杂时取0.75,在地质环境中等复杂时取0.50,在地质环境简单时取0.25;附加分值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附录H表H.1取值。

R——降水量指数,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85mm,多年最大日平均降水量93.5mm,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附录H表H.2采用内插值法求出R=0.87。

当Y≥0.80时,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

当0.80>Y≥0.60时,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中等;

当Y<0.60时,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小。

各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见表7.3-1。


表7.3-1 各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较复杂

复杂

亚区

B1

B2

83

B4

C1

C2

小区块

编号

1、7、10、12、36

14、16、22、42、43、44

46

9、37

19、23、39、41

48

35、11、17、38

21、24、40

35、11、17、38

45、47

4、34

2、3、5、6、8、13、18、20、25、26、27、28、29、30、31、32、33

15

基本分值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75

0.75

附加分值

地形坡角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

/

/

/

0.016

/

0.016

自然陡坡高度(m)

岩坡

/

/

/

/

/

/

/

/

/

/

/

/

土坡

/

/

/

/

/

/

/

/

/

/

/

/

土层厚度

/

/

/

/

/

/

/

/

/

/

/

/

岩层厚度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

岩层或土层组合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

裂隙发育程度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

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

/

/

/

/

/

/

/

/

/

/

/

0.016

地震基本烈度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

地表水对岩土的影响

/

/

/

/

/

/

/

/

/

/

/

/

/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

/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0.016

/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

0.016

/

/

/

/

/

/

/

/

/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指数D

0.628

0.612

0.612

0.612

0.612

0.612

0.596

0.596

0.596

0.596

0.612

0.766

0.782

降雨量指数R

0.87

0.87

0.87

0.87

0.87

0.87

0.87

0.87

0.87

0.87

0.87

0.87

0.87

发生可能性指数Y

0.71

0.72

0.71

0.71

0.71

0.71

0.70

0.70

0.70

0.70

0.71

0.81

0.82

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分级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7.4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估

区域用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总体为较复杂,区域用地面积约为6.21km2(其中已建区域为1.588km2,已建区域不参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统计),地质灾害危险性大(C)的区域有0.094km2,占区域用地(未建区)总面积的2.03%;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B)的区域有该区面积为4.528km2,占区域用地(未建区)总面积的97.97%。下面依次对其进行分区评估:

1、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区域(C)

该区面积为0.094km2,占区域用地总面积的9.33%

C1:宏观分区2、3、5、6、8、13、18、20、25、26、27、28、29、30、31、32、33小区,共17个亚区,见平面图。

该区为落水洞、岩溶洼地及其影响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C2:宏观分区15小区,见平面图。

该区为采石场边坡(BP2)影响区域,岩层倾角25°,层面外倾临空,边坡岩体易产生沿岩层层面滑动,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

2、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区域(B)

    该区面积为4.528km2,占区域用地总面积的97.97%。

B1:宏观分区1、7、10、12、36、14、16、22、42、43、44、46小区,分布不连续,分为12个亚区,见平面图。

该区为斜(边)坡区域,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0~37°,边坡区地形坡角63-75°,斜(边)坡区现状稳定~基本稳定,岩溶中等发育,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复杂,该区域对工程活动如开挖、高填方较敏感。其中14、16、22、42、43、44小区处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B2:宏观分区9、37、19、23、39、41、48小区,分布不连续,分为7个亚区,见平面图。

该区为顺向斜坡区域,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0~30°,斜坡区现状稳定,岩溶中等发育,19、23、39、41小区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复杂,该区域对工程活动如开挖较敏感。

B3:宏观分区21、24、40、45、47小区,分布不连续,分为5个亚区,见平面图。

该区地形较平缓,地形形角约2-8°,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及残坡积层,土层厚度0.5-2m,岩溶中等发育,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复杂。其中21、24、40小区处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B4:宏观分区4、34小区,分布不连续,分为2个亚区,见平面图。

该区分为斜坡区及平缓区。平缓区地形形角约2-8°,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及残坡积层,土层厚度0.5-2m,岩溶中等发育,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0~37°,斜(边)坡区现状稳定,34小区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复杂。

8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8.1防治措施总体建议

根据《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用地布局规划图》,当区域用地内规划为绿地时,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相应降一级,因此区域用内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三个区域;结合《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用地布局规划图》,各分区编号与地质危险性分区分级代号对应表见表8.1-1。

表8.1-1分区编号与地质危险性分区分级代号对应表

宏观分区编号

面积(km2

规划用地类型

对人类工程活动敏感性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代号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

地质灾害危险性

1

0.076

工业用地

较敏感

B1-1

中等

中等

2

0.003

工业用地

敏感

C1-1

3

0.003

工业用地

敏感

C1-2

4

0.125

工业用地

较敏感

B4-1

中等

中等

5

0.00034

工业用地

敏感

C1-3

6

0.0006

工业用地

敏感

C1-4

7

0.075

工业用地

较敏感

B1-2

中等

中等

8

0.003

工业用地

敏感

C1-14

9

0.195

工业用地

较敏感

B2-1

中等

中等

10

0.0243

工业用地

较敏感

B1-3

中等

中等

11

0.081

工业用地

较敏感

B3-2

中等

中等

12

0.018

工业用地

敏感

B1-4

中等

中等

13

0.017

工业用地

敏感

C1-15

14

0.048

工业用地

较敏感

B1-10

中等

中等

15

0.003

工业用地

敏感

C2-1

16

0.02

工业用地

较敏感

B1-11

中等

中等

17

0.018

工业用地

较敏感

B3-3

中等

中等

18

0.018

物流仓储用地

敏感

C1-16

19

0.18

物流仓储用地

较敏感

B2-2

中等

中等

20

0.0349

综合交通枢纽用地、工业用地

敏感

C1-17

21

0.193

工业用地、绿地

较敏感

B3-4、A1-1

中等、小

中等、小

22

0.2

工业用地、综合交通枢纽用地、物流仓储用地、绿地

较敏感

B1-5、A1-1

中等、小

中等、小

23

0.25

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绿地

较敏感

B2-3、A1-1

中等、小

中等、小

24

0.349

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绿地

较敏感

B3-5、A1-1、A1-2

中等、小

中等、小

25

0.0006

工业用地

敏感

C1-13

26

0.0006

工业用地

敏感

C1-12

27

0.0006

工业用地

敏感

C1-11

28

0.0006

工业用地

敏感

C1-10

29

0.0006

工业用地

敏感

C1-9

30

0.0006

物流仓储用地

敏感

C1-8

31

0.0006

物流仓储用地

敏感

C1-7

32

0.003

物流仓储用地

敏感

C1-6

33

0.004

物流仓储用地

敏感

C1-5

34

0.281

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

较敏感

B4-2、A2

中等、小

中等、小

35

0.114

工业用地、绿地

较敏感

B3-1、A1-7、A1-8、A1-9

中等、小

中等、小

36

0.023

工业用地

较敏感

B1-6

中等

中等

37

0.014

工业用地

较敏感

B2-4

中等

中等

38

0.029

商业设施用地、绿地、公共交通场站用地、工业用地、绿地

较敏感

B3-6、A1-7

中等、小

中等、小

39

0.011

工业用地

较敏感

B2-5

中等

中等

40

1.116

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绿地

较敏感

B3-7、A2

中等、小

中等、小

41

0.03

物流仓储用地

较敏感

B2-6

中等

中等

42

0.126

工业用地

较敏感

B1-7

中等

中等

43

0.051

工业用地

较敏感

B1-12

中等

中等

44

0.035

工业用地

较敏感

B1-8

中等

中等

45

0.0737

工业用地

较敏感

B3-8

中等

中等

46

0.063

工业用地

较敏感

B1-9

中等

中等

47

0.464

工业用地、绿地

较敏感

B3-9、A1-3、A1-4、A1-6

中等、小

中等、小

48

0.245

工业用地、绿地

较敏感

B2-7、A1-4、A1-5

中等、小

中等、小

8.2各规划功能单元防治措施建议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结合《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南平组团用地布局规划图》,对规划各功能单元的工程建设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提出减少、防止出现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建议见下表8.2-1:


表8.2-1   防治措施建议

序号

规划区概况

危险性分区

地质环境条件

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防治措施建议

规划分区编号

用地性质

面积(km2

宏观小区编号

危险性分区编号

危险性亚区编号

1

A1-01-01

工业用地

0.071

40、44、45

B

B3-7、B1-7

B1-8

地形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

反向斜坡区域,斜坡地形坡角约25~35°,下伏基岩为灰岩。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斜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斜坡采取放坡或进行有效支挡;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采用抗变形术措施,对大型设备和极为敏感的生产线等要求较高或重要、较重要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采动影响论证评估。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

2

A1-03-01

工业用地

0.020

45

B

B3-8

地形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

3

A1-04-01

工业用地

0.019

45

B

B3-8

地形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

4

A2-01/01

工业用地

0.1475

24、28、29、34、40

B、C

B3-5、C1-9、C1-10、B3-7、B4-2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

落水洞及其影响区域。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岩溶塌陷、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大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建(构)物进行抗变形结构设计,开展专项论证工作。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采用抗变形术措施,对大型设备和极为敏感的生产线等要求较高或重要、较重要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采动影响论证评估。

5

A2-04/01

工业用地

0.269

24、27、34、40、43

B、C

B3-5、B4-2、B3-7、B1-12、C1-11

地形坡角10~22°,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30°。反向斜坡区域,斜坡地形坡角约20~30°,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30°。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斜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岩溶塌陷、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大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建(构)物进行抗变形结构设计,开展专项论证工作。对斜坡采取放坡或进行有效支挡。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

6

A3-01-01

工业用地

0.0268

已建区域

7

A3-01-01A

工业用地

0.0029

已建区域

8

A3-02-01A

工业用地

0.0247

已建区域

9

A3-03-01

工业用地

0.0182

已建区域

10

A3-04-01

工业用地

0.0124

已建区域

11

A3-05-01

工业用地

0.0235

已建区域

12

A3-06-01

工业用地

0.0079

已建区域

13

A3-07-01

工业用地

0.0102

已建区域

14

A3-08-01

工业用地

0.0111

已建区域

15

A3-09-01

工业用地

0.0066

已建区域

16

A3-10/01A

工业用地

0.0274

已建区域

17

A3-10-01B

工业用地

0.0077

已建区域

18

A3-10-01C

工业用地

0.0093

已建区域

19

A3-11-01

工业用地

0.0186

已建区域

20

A3-12-01-A

工业用地

0.0066

已建区域

21

A3-12-01-B

工业用地

0.0054

已建区域

22

A3-13-/01

工业用地

0.0358

已建区域

23

A3-14-/01A

工业用地

0.0132

已建区域

24

A4-01/01

工业用地

0.3634

26、34、40

B、C

C1-12、B3-7、B4-2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落水洞及其影响区域。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斜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岩溶塌陷、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大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斜坡采取放坡或进行有效支挡;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采用抗变形术措施,对大型设备和极为敏感的生产线等要求较高或重要、较重要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采动影响论证评估。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

25

A05-1/01

商业设施用地

0.0338

已建区域

26

A5-02/01

绿地

0.0282

已建区域

27

A5-03/01

商业设施用地

0.0367

已建区域

28

A5-04/01

教育科研用地

0.0081

已建区域

29

A5-05/01

绿地

0.0060

已建区域

30

A5-06/01

防护绿地

0.0018

已建区域

31

A6-01/01

工业用地

0.2309

24、25、40、47

B、C

B3-5、C1-13、B3-7、B3-9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等,岩层倾角20~30°。落水洞及其影响区域。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岩溶塌陷、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大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采用抗变形术措施,对大型设备和极为敏感的生产线等要求较高或重要、较重要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采动影响论证评估。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

32

A6-02/01

加油加气站用地

0.0069

47

B

B3-9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等,岩层倾角20~30°。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

33

A6-03/01

防护绿地

0.0118

24、34、40

A

A1-2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小

对场地内的边坡采取放坡或进行有效支挡。

34

A7-01/01

防护绿地

0.0044

47

A

A1-3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等,岩层倾角20~30°。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小

对场地内的边坡采取放坡或进行有效支挡。

35

A7-02/01

工业用地

0.0881

47

B

B3-9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等,岩层倾角20~30°。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

36

A7-03/01

广场用地

0.0044

47

A

A1-3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等,岩层倾角20~30°。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小

对场地内的边坡采取放坡或进行有效支挡。

37

A8-01/01

工业用地

0.199

47、48

B

B3-9、B2-7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等,岩层倾角20~30°。顺向岩质斜坡地段,地形坡角约25-30°,岩层层面不临空。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

38

A8-02/01

防护绿地

0.0083

47、48

A

A1-4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20~31°。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小

对场地内的边坡采取放坡或进行有效支挡。

39

A9-01/01

工业用地

0.1957

47、48

B

B3-9、B2-7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等,岩层倾角20~30°。顺向岩质斜坡地段,地形坡角约25-30°,岩层层面不临空。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

40

A9-02/01

防护绿地

0.0036

48

A

A1-5

顺向岩质斜坡地段,地形坡角约25-30°,岩层层面不临空。

斜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小

对场地内的边坡采取放坡或进行有效支挡。

41

A10-01-01A

工业用地

0.1909

已建区域

42

A10-01/01B

工业用地

0.0111

已建区域

43

A10-01/01C

工业用地

0.1867

已建区域

44

A10-02-01A

工业用地

0.0331

已建区域

45

A10-02/01B

工业用地

0.0481

已建区域

46

A10-02/01C

工业用地

0.0277

已建区域

47

A11-01/01

工业用地

0.078

45、46

B

B3-8、B1-9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地形坡角19~28°,反向斜坡区域,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2°。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对场地内的边坡采取放坡或进行有效支挡。

48

A11-02/01A

工业用地

0.0290

已建区域

49

A11-03/01

工业用地

0.0070

47

B

B3-9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等,岩层倾角20~30°。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

50

A11-04/01-A

工业用地

0.0313

已建区域

51

A11-05/01

公用设施用地

0.0066

47

B

B3-9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等,岩层倾角20~30°。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

52

A11-06/01

防护绿地

0.0019

47

A

A1-6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等,岩层倾角20~30°。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对场地内的边坡采取放坡或进行有效支挡。

53

A11-07/01

工业用地

0.0510

已建区域

54

A11-08/01A

工业用地

0.0387

已建区域

55

A11-08/01B

工业用地

0.0087

已建区域

56

A12-01/01

工业用地

0.1238

20、22、23、24

B、C

C1-17、B1-5、B2-3、B3-5

岩溶洼地及影响区域;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2~31°,边坡区地形坡角63~75°,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岩溶塌陷、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大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采用抗变形术措施,对大型设备和极为敏感的生产线等要求较高或重要、较重要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采动影响论证评估。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

57

A13-01/01

工业用地

0.2151

21、22、23、24

B

B3-4、B1-5、B2-3、B3-5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2~31°,边坡区地形坡角63~75°,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采用抗变形术措施,对大型设备和极为敏感的生产线等要求较高或重要、较重要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采动影响论证评估。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

58

A14-01/01

工业用地

0.2261

21、22、23、24

B

B3-4、B1-5、B2-3、B3-5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2~31°,边坡区地形坡角63~75°,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采用抗变形术措施,对大型设备和极为敏感的生产线等要求较高或重要、较重要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采动影响论证评估。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

59

A15-01/01

工业用地

0.1213

21、22、23、24

B

B3-4、B1-5、B2-3、B3-5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2~31°,边坡区地形坡角63~75°,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采用抗变形术措施,对大型设备和极为敏感的生产线等要求较高或重要、较重要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采动影响论证评估。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

60

A15-02/01

防护绿地

0.0043

14

A

A1-1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2~31°,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小

对场地内的边坡采取放坡或进行支挡。

61

B1-01/01A

工业用地

0.0067

已建区域

62

B1-01/01B

工业用地

0.0003

35

B

B3-1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31°。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

63

B1-02/01

工业用地

0.1258

1、4、5、35

B

B1-1、B3-1、B4-1、C1-3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地带地形坡角16~37°,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4~31°。岩溶洼地及其影响区域。

斜(边)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

64

B1-03/01

加油加气站用地

0.0027

35

B

B3-1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31°。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

65

B1-04/01

防护绿地

0.0012

35

A

A1-9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31°。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小

场地内的边坡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

66

B2-01/01

工业用地

0.319

11、12、7、9、13、14、15、16、19、34、38、39

B、C

B3-2、B1-4、B1-2、B2-1、C1-15、1-10、C2-1、B1-11、B3-3、B2-5、B4-2、B3-6

地形坡角15~30°,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位于采石场内,边坡区地形坡角63-81°,边坡类型为顺向坡及反向坡。岩溶洼地及其影响区域。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斜(边)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大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采用抗变形术措施,对大型设备和极为敏感的生产线等要求较高或重要、较重要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采动影响论证评估。

67

B2-01/01(A)

工业用地

0.0303

已建区域

68

B2-4/01A

工业用地

0.0097

已建区域

69

B2-05/01A

工业用地

0.0107

已建区域

70

B3-01/01

工业用地

0.0976

4、10、11、12、37、38

B

B4-1、B1-3、B3-2、B1-4、B2-4、B3-6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地带地形坡角15~25°,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泥岩,岩层倾角26~31°。

斜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

71

B3-02/01

商业设施用地

0.0037

36、38

B

B1-6、B3-6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地带地形坡角10~30°,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

斜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

72

B3-03/01

广场用地

0.0027

36、38

A

A1-8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地带地形坡角10~30°,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

斜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小

对场地内的斜(边)坡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

73

B3-04/01

公共交通场站用地

0.0029

38

B

B3-6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

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

74

B3-05/01

防护绿地

0.0026

36、38

A

A1-7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区域地形坡角10~30°,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6°。

斜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小

对场地内的斜(边)坡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

75

B4-01/01

工业用地

0.1064

4、9、10、11、35、36

B

B4-1、B2-1、B1-3、B3-2、B3-1、B1-6

斜坡区地形坡角15~25°,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泥岩,岩层倾角24~31°。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落水洞及其影响区域

斜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岩溶塌陷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

76

B5-01/01

工业用地

0.168

1、2、3、4、7、8、9

B、C

C1-1、C1-2、B1-2、C1-14、B2-1、B4-1/B1-1

斜坡区地形坡角15~37°,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4°~31°。岩溶洼地及其影响区域。

斜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岩溶塌陷

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大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

77

B6-01/01

工业用地

0.0142

7、8、9

C

B1-2、C1-14、B2-1

斜坡区地形坡角15~30°,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4°~28°。岩溶洼地及影响区域.

斜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岩溶塌陷

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大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

78

B7-01/01

物流仓储用地

0.082

18、19、24

B、C

C1-16、B2-2、B3-5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2~31°,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岩溶洼地及影响区域.

斜(边)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大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采用抗变形术措施,对大型设备和极为敏感的生产线等要求较高或重要、较重要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采动影响论证评估。

79

B8-01/01

物流仓储用地

0.2297

33、4、41、42、34

B、C

C1-5、B2-6、B3-7、B1-7、B4-2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2~30°,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岩溶洼地及影响区域。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斜(边)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大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采用抗变形术措施,对大型设备和极为敏感的生产线等要求较高或重要、较重要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采动影响论证评估。

80

B9-01/01

综合交通枢纽用地

0.0351

19、20、22

B

C1-17、B2-2、B1-5

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2~31°,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岩溶洼地及影响区域。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斜(边)坡稳定性问题、岩溶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大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采用抗变形术措施,对大型设备和极为敏感的生产线等要求较高或重要、较重要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采动影响论证评估。

81

B9-02/01

物流仓储用地

0.0763

19、20、23、24、22

B、C

C1-17、B2-2、B1-5、B2-3、B3-5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2~31°,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岩溶洼地及影响区域。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斜(边)坡稳定性问题、岩溶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大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采用抗变形术措施,对大型设备和极为敏感的生产线等要求较高或重要、较重要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采动影响论证评估。

82

B10-01/01

物流仓储用地

0.2296

30、31、32、34、40、42

B、C

C1-6、C1-7、C1-8、B4-2、B3-7、B1-7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区地形坡角10~30°,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岩溶洼地、落水洞及影响区域。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斜(边)坡稳定性问题、岩溶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大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对基坑边坡,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规模、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基坑支护,遵循先支挡、后开挖原则,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位于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采用抗变形术措施,对大型设备和极为敏感的生产线等要求较高或重要、较重要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采动影响论证评估。

83

花盆中路

0.020

1、4、9、11、12

B

B1-1、B4-1、B2-1、B3-2、B1-4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区地形坡角15~30°,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等,岩层倾角24~31°。

斜(边)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

84

花盆二路

0.00091

8、9、11、4、35

B、C

C1-14、B2-1、B3-2、B4-1、B3-1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区地形坡角15~30°,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4°~31°。岩溶洼地及影响区域

斜(边)坡稳定性问题、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大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

85

花盆大道

0.0052

7、9、10、11、4、36

B

B1-2、B2-1、B1-3、B3-2、B4-1、B1-6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泥岩。斜坡区地形坡角15~30°,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4°~31°。

斜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

86

花盆三路

0.0108

16、19、34、40

B

B1-4、B2-2、B4-2、B3-7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2~31°,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斜(边)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进行抗变形结构设计。

87

花盆四路

0.0066

19、24、34、40、42

B

B2-2、B3-5、B4-2、B1-7、B3-7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2~31°,边坡区地形坡角63~75°,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斜(边)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进行抗变形结构设计。

88

兴湖北环路

0.0073

20、22、23、24、34、40

B、C

C1-17、B1-5、B2-3、B3-5、B4-2、B3-7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2~31°,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岩溶洼地及影响区域。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斜(边)坡稳定性问题、岩溶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危险性大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进行抗变形结构设计。

89

兴湖东一路

0.019

22、23、24.、34、40

B

B1-5、B2-3、B3-5、B4-2、B3-7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区地形坡角19~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50°。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斜(边)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进行抗变形结构设计。

90

兴湖大道

0.0028

21、22、23、24.、34、40

B

B3-4、B1-5、B2-3、B3-5、B4-2、B3-7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2~31°,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50°。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斜(边)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进行抗变形结构设计。

91

兴湖南路

0.025

21、22、23、24.、34、40

B

B3-4、B1-5、B2-3、B3-5、B4-2、B3-7

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2~31°,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50°。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斜(边)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进行抗变形结构设计。

92

兴湖西路

0.0294

33、34、24、

B、C

C1-5、B4-2、B3-5

地形坡角2~8°,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12~31°,上覆土层厚度一般0.5~2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层倾角20°~30°。岩溶洼地及影响区域.位于红岩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

斜(边)坡稳定性问题、隐伏岩溶稳定性问题、采空区稳定性问题

危险性中等

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勘察,查明岩溶分布范围、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对岩溶洞穴进行回填、桩基穿越、和梁、板跨越处理。顺向坡地带应避免开挖斜坡坡脚,确需开挖时,应先支护,后开挖。反向坡地带应采用放坡或有效措施进行支挡。进行抗变形结构设计。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 论

(1)区域用地面积6.21km2(其中已建区域为1.588km2),评估区属构造剥蚀溶蚀成因的低山地貌,评估区平缓地带地形坡角2~8°、东部和西部及北部地形坡角一般10~35°;区域土层厚度0.5~2.0m,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Q4ml)、残坡积层红粘土(Q4el+dl);岩体中主要发育有2组裂隙,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较复杂;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贯通型结构面与斜(边)坡的关系较复杂;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较强烈。

(2)区域用地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斜(边)坡、岩溶及采空区的稳定性问题。

(3)根据宏观分区结果,区域用地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及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域。其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C)的区域有0.094km2,占区域用地(未建区)总面积的2.03%;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B)的区域有该区面积为4.528km2,占区域用地(未建区)总面积的97.97%。

(4)结合区域用地内各地块规划功能,区域用地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域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区域。其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C)的区域有0.094km2,占区域用地(未建区)总面积的2.03%;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B)的区域有该区面积为4.486km2,占区域用地(未建区)总面积的97.07%。地质灾害危险性小(A)的区域有该区面积为0.0045km2,占区域用地(未建区)总面积的0.90%。

9.2 建 议

(1)对于斜坡为顺向坡的位置,建设工程不得出现深挖高填的情况出现,以避免出现顺向临空边坡,失稳可能性大。

(2)建议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岩溶和斜(边)坡的岩土工程勘察,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确定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法。

(3)建议在区域用地范围内规划建设时应作好环境保护工作。

(4)建议对采空区、采动影响区进行专项论证和勘察。

(5)在煤矿采动影响范围内不宜建设高层建(构)筑物,采动影响区新建建筑物时,应当进行采动影响下的场地稳定性、拟建建筑物的适宜性评价,并对建筑物采取相应的抗采动影响技术措施。对大型设备和极为敏感的生产线等要求较高或重要、较重要的建(构)筑物,建议单独进行采动影响论证评估。

(6)本报告不替代该工程各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及有关评价工作。

(7)在建设单位申请用地时,区县政府应实行通告制度,及时向建设单位出具地质灾害防治通告意见书,明确用地范围内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建设过程中限制性条件等内容,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督促落实用地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整治防范措施,保障安全。

(8)当因人为工程活动导致地质环境条件改变较大或出现地质灾害灾(险)情时,当地政府应及时委托原评估单位对原区域地灾评估报告进行修正,针对变化区域出具补充评估报告,确保区域地灾评估报告真实准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