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2024-00396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地质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南川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 ||
[ 成文日期 ] | 2024-06-18 | [ 发布日期 ] | 2024-06-18 |
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重庆一零七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报告编制部门:重庆一零七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测设院
部门负责人:徐德斌
部门技术负责人:郭浪
项目负责人:杨波(高级工程师)
技术负责人:李元平(工程师)
报告编写人:杨波(高级工程师) 李元平(工程师)
曹钢阳(助理工程师) 王天力(助理工程师)
审核人员:梁恩正(正高级工程师)
法人代表:陶军
单位技术负责:陈智强(高级工程师)
提交单位:重庆一零七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二○二○年五月
目 录
平面图:
(1)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域地质灾害评估平面图(1∶5000) 1张(图号1-1)
(2)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域地质灾害评估地质环境条件分布图(1∶5000) 1张(图号1-2)
(3)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平面图(1∶500) 3张(图号1-3~1~3)
剖面图:
(1)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
(1∶2000) 68张(图号2-1~2-68)
(2)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斜坡地质剖面图(1∶500) 14张(图号3-1~3-14)
(3)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边坡地质剖面图(1∶200) 7张(图号4-1~4-7)
(4)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溶洞地质剖面图(1∶200) 6张(图号5-1~5-6)
综合成果图
(1)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宏观分区图(1∶10000)1张(图号6-1)
(2)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成果图(1∶10000) 1张(图号7-1)
附图
(1)附图1
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域用地规划图 1张
附表
(1)野外调查表 20张
(2)区域用地地质灾害评估综合成果表 1张
附件
(1)现场照片集
(2)评估工作纲要
(3)委托书
(4)合同书
(5)承诺书
(6)项目备案表
(7)评估单位资质证书
(8)人员资格证书
(9)范围批复
1 前言
1.1 任务由来
2019年10月12日,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对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龙岩组团、南平组团、水江组团)区域地质灾害评估进行竞争性磋商采购,由重庆一零七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49.2万元中标。
2019年10月20日,受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委托,由重庆一零七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担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龙岩组团、南平组团、水江组团)区域地质灾害评估工作。
1.2 目的与任务
本次评估工作的目的是:为该区域用地地块内的减灾、防灾,避免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以及预防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为业主合理用地及行政主管部门的项目审批提供地质依据。
主要任务:
(1) 调查该区域范围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查明区内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并对主要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危险性及发展趋势作出初步评价,并提出预防地质灾害的原则性建议;
(2) 对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区评估,提出各区用地规划建议。
(3)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 139-2016)等规定的有关要求,结合《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渝规资〔2018〕72号)关于区域地灾评估的要求和《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未建区)项目分布图》,完成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1.3 区域概况及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对象范围为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未建区)(总红线面积12.38km2,其中建成区或已使用土地区域3.94km2,河流及洪水淹没区域水体0.303km2,去除非建设用地、铁路保护线等均不在本次评估范围内,本次区域评估区域红线实际用地面积约5.96km2,评估面积约13.92km2)区域地质灾害评估范围,区域用地总共由213个拐点圈定,其坐标(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见附表1.3-1。
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依据其规划用地范围、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进行确定,向规划用地范围外延50~100m。
表1.3-1 区域评估范围拐点坐标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拐点编号 |
X(m) |
Y(m) |
拐点编号 |
X(m) |
Y(m) |
拐点编号 |
X(m) |
Y(m) |
J01 |
3240472.98 |
428493.03 |
J72 |
3238516.10 |
427373.77 |
J143 |
3241050.78 |
432246.14 |
J02 |
3240464.46 |
428365.27 |
J73 |
3238252.07 |
427718.64 |
J144 |
3240958.61 |
432159.50 |
J03 |
3240435.78 |
428220.67 |
J74 |
3238080.34 |
428064.74 |
J145 |
3240912.88 |
432116.51 |
J04 |
3240473.51 |
428164.96 |
J75 |
3237960.26 |
428502.47 |
J146 |
3240828.31 |
432037.02 |
J05 |
3240490.93 |
428139.25 |
J76 |
3238033.42 |
428680.97 |
J147 |
3240790.14 |
432001.14 |
J06 |
3240531.12 |
428135.99 |
J77 |
3238124.05 |
428733.49 |
J148 |
3240747.28 |
431961.34 |
J07 |
3240580.67 |
428150.94 |
J78 |
3238125.69 |
428757.05 |
J149 |
3240731.13 |
431946.71 |
J08 |
3240621.29 |
428106.18 |
J79 |
3237962.96 |
428897.91 |
J150 |
3240686.34 |
431907.92 |
J09 |
3240622.12 |
428027.05 |
J80 |
3237804.75 |
429147.94 |
J151 |
3240608.68 |
431847.32 |
J10 |
3240646.89 |
427961.40 |
J81 |
3237781.89 |
429104.72 |
J152 |
3240507.36 |
431779.16 |
J11 |
3240537.58 |
427795.60 |
J82 |
3237753.77 |
429090.87 |
J153 |
3240461.59 |
431751.68 |
J12 |
3240615.39 |
427762.61 |
J83 |
3237709.06 |
429098.69 |
J154 |
3240439.11 |
431738.57 |
J13 |
3240583.38 |
427705.56 |
J84 |
3237628.93 |
429128.58 |
J155 |
3240365.82 |
431696.30 |
J14 |
3240621.38 |
427689.58 |
J85 |
3237602.11 |
429162.79 |
J156 |
3240270.85 |
431641.55 |
J15 |
3240849.82 |
427502.60 |
J86 |
3237583.94 |
429223.85 |
J157 |
3240176.16 |
431586.97 |
J16 |
3240857.48 |
427509.12 |
J87 |
3237578.75 |
429269.75 |
J158 |
3240163.44 |
431579.64 |
J17 |
3240933.14 |
427573.65 |
J88 |
3237599.94 |
429305.26 |
J159 |
3240133.12 |
431561.97 |
J18 |
3241003.01 |
427630.36 |
J89 |
3237662.24 |
429347.26 |
J160 |
3240125.73 |
431552.18 |
J19 |
3241037.95 |
427678.58 |
J90 |
3237672.68 |
429403.24 |
J161 |
3239926.73 |
431401.74 |
J20 |
3241040.78 |
427717.33 |
J91 |
3237655.97 |
429446.49 |
J162 |
3239791.90 |
431299.27 |
J21 |
3241060.61 |
427759.87 |
J92 |
3237585.64 |
429446.13 |
J163 |
3239728.05 |
431251.07 |
J22 |
3241100.47 |
427798.67 |
J93 |
3237518.42 |
429458.15 |
J164 |
3239718.14 |
431249.25 |
J23 |
3241163.74 |
427877.13 |
J94 |
3237480.13 |
429512.87 |
J165 |
3239449.54 |
431089.71 |
J24 |
3241261.00 |
427973.55 |
J95 |
3237451.92 |
429534.20 |
J166 |
3239309.86 |
430984.28 |
J25 |
3241295.93 |
427997.19 |
J96 |
3237408.57 |
429539.31 |
J167 |
3239027.57 |
430757.54 |
J26 |
3241347.87 |
428023.66 |
J97 |
3237359.44 |
429512.58 |
J168 |
3239151.54 |
430664.85 |
J27 |
3241385.64 |
427973.55 |
J98 |
3237259.29 |
429446.83 |
J169 |
3239167.15 |
430665.91 |
J28 |
3241417.75 |
427933.85 |
J99 |
3237238.28 |
429433.74 |
J170 |
3239398.08 |
430893.38 |
J29 |
3241430.16 |
427869.09 |
J100 |
3237207.37 |
429423.45 |
J171 |
3239753.79 |
430812.06 |
J30 |
3241402.52 |
427824.57 |
J101 |
3237176.32 |
429423.92 |
J172 |
3239760.09 |
430763.16 |
J31 |
3241315.98 |
427759.60 |
J102 |
3237151.87 |
429446.82 |
J173 |
3239734.45 |
430560.03 |
J32 |
3241215.27 |
427655.18 |
J103 |
3237154.80 |
429466.46 |
J174 |
3239648.99 |
430345.55 |
J33 |
3241276.95 |
427567.51 |
J104 |
3237181.99 |
429516.13 |
J175 |
3239874.78 |
430123.06 |
J34 |
3241275.42 |
427476.80 |
J105 |
3237186.48 |
429542.22 |
J176 |
3240039.79 |
430191.63 |
J35 |
3241279.23 |
427397.51 |
J106 |
3237179.27 |
429555.33 |
J177 |
3240099.61 |
430123.01 |
J36 |
3241248.77 |
427390.65 |
J107 |
3237165.70 |
429569.58 |
J178 |
3240076.82 |
430084.17 |
J37 |
3241184.86 |
427353.71 |
J108 |
3237144.79 |
429581.83 |
J179 |
3240074.77 |
430004.87 |
J38 |
3241148.94 |
427283.19 |
J109 |
3237115.95 |
429595.72 |
J180 |
3240166.75 |
429827.75 |
J39 |
3241151.07 |
427242.79 |
J110 |
3237304.91 |
429673.71 |
J181 |
3240269.15 |
429800.09 |
J40 |
3241183.43 |
427201.91 |
J111 |
3237536.45 |
429793.52 |
J182 |
3240301.46 |
429820.54 |
J41 |
3241236.96 |
427144.49 |
J112 |
3237575.78 |
429818.38 |
J183 |
3240377.84 |
429829.15 |
J42 |
3241253.96 |
427089.19 |
J113 |
3237618.48 |
429845.36 |
J184 |
3240513.61 |
429781.17 |
J43 |
3241232.34 |
427055.92 |
J114 |
3237837.28 |
429983.65 |
J185 |
3240562.85 |
429742.59 |
J44 |
3241202.31 |
427004.71 |
J115 |
3238067.09 |
430144.30 |
J186 |
3240579.12 |
429762.25 |
J45 |
3241197.04 |
426995.73 |
J116 |
3238194.61 |
430242.58 |
J187 |
3240604.81 |
429812.94 |
J46 |
3241373.58 |
426848.53 |
J117 |
3238338.82 |
430385.64 |
J188 |
3240644.98 |
429880.05 |
J47 |
3241801.50 |
426569.71 |
J118 |
3238470.00 |
430553.06 |
J189 |
3240652.25 |
429883.97 |
J48 |
3241710.58 |
426423.37 |
J119 |
3238512.16 |
430598.70 |
J190 |
3240665.62 |
429866.04 |
J49 |
3241704.03 |
426401.11 |
J120 |
3238564.61 |
430642.51 |
J191 |
3240679.68 |
429815.99 |
J50 |
3241688.72 |
426404.56 |
J121 |
3238788.20 |
430775.00 |
J192 |
3240683.61 |
429774.81 |
J51 |
3241670.03 |
426412.34 |
J122 |
3238826.90 |
430797.93 |
J193 |
3240690.89 |
429739.54 |
J52 |
3241636.66 |
426423.02 |
J123 |
3238885.84 |
430832.86 |
J194 |
3240702.30 |
429722.44 |
J53 |
3241617.52 |
426428.14 |
J124 |
3238923.11 |
430854.94 |
J195 |
3240721.58 |
429718.33 |
J54 |
3241597.50 |
426435.48 |
J125 |
3239009.31 |
430906.02 |
J196 |
3240795.01 |
429718.35 |
J55 |
3241579.11 |
426444.71 |
J126 |
3238559.98 |
431637.27 |
J197 |
3240800.20 |
429712.49 |
J56 |
3241564.61 |
426455.05 |
J127 |
3238423.13 |
431859.99 |
J198 |
3240754.36 |
429502.07 |
J57 |
3241556.94 |
426460.22 |
J128 |
3238457.34 |
431887.79 |
J199 |
3240740.35 |
429472.88 |
J58 |
3241548.77 |
426466.72 |
J129 |
3238615.22 |
432062.21 |
J200 |
3240632.21 |
429097.81 |
J59 |
3241545.43 |
426470.72 |
J130 |
3238858.66 |
432211.54 |
J201 |
3240498.64 |
429051.53 |
J60 |
3241528.59 |
426479.39 |
J131 |
3238909.09 |
432227.72 |
J202 |
3240572.87 |
428858.56 |
J61 |
3241508.41 |
426495.73 |
J132 |
3238938.73 |
432237.23 |
J203 |
3240585.46 |
428823.46 |
J62 |
3241490.28 |
426517.47 |
J133 |
3239298.27 |
432352.58 |
J204 |
3240591.85 |
428805.63 |
J63 |
3241396.26 |
426373.16 |
J134 |
3240002.39 |
432684.86 |
J205 |
3240589.83 |
428792.41 |
J64 |
3241244.86 |
426342.93 |
J135 |
3240335.44 |
432898.99 |
J206 |
3240590.90 |
428773.81 |
J65 |
3240919.03 |
426565.46 |
J136 |
3240515.72 |
432990.77 |
J207 |
3240593.24 |
428767.39 |
J66 |
3240363.76 |
426829.73 |
J137 |
3240567.31 |
433010.80 |
J208 |
3240602.68 |
428753.67 |
J67 |
3239570.73 |
427065.72 |
J138 |
3240579.76 |
432986.70 |
J209 |
3240613.26 |
428744.29 |
J68 |
3239216.69 |
427457.06 |
J139 |
3240727.16 |
432853.20 |
J210 |
3240618.28 |
428734.81 |
J69 |
3239191.65 |
427587.80 |
J140 |
3240789.94 |
432643.70 |
J211 |
3240551.74 |
428581.86 |
J70 |
3239168.10 |
427597.11 |
J141 |
3240873.65 |
432575.86 |
J212 |
3240465.40 |
428523.60 |
J71 |
3238803.60 |
427332.00 |
J142 |
3241078.47 |
432272.17 |
J213 |
3240464.65 |
428513.19 |
1.4 编制依据及评估级别
(1)重庆地方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 139-2016);
(2)《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渝规资〔2018〕72号);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同》;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委托书》;
(5)甲方提供的1:5000现状地形图及我公司实测的1:500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平面图;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第5.3.1条规定,本次区域评估级别确定为一级。
1.5 前人地质工作程度
1、1975-1980年四川省地质局107地质队、四川省地质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提交了1∶20万《南川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对区内地层、构造进行了调查、划分。
2、1978-1982年南江水文地质队提交了1∶20万《南川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对区内水文地质做了详细调查,划分了工程地质岩组,提出了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
3、2003年庆市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107地质队提交了《重庆市南川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15)》。
4、2008年1月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7地质队进行了南川区地质灾害调查并编制了《重庆市南川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设计报告》。
5、重庆市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107地质队2015年完成的《重庆市南川区地质灾害排查报告》,该资料对南川区地质灾害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防治分区,并对典型地质灾害点进行重点论述和评价。评估区属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评估区及其邻近无地质灾害点,但区内部分斜坡外倾不临空,岩层倾角48°。
6、《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规划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控制性规划阶段)》,该报告由重庆能科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于2015年5月完成并通过了专家组审查,其规划红线范围与本次评估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以上基础地质成果资料为本次调查评估区地层识别、划分,了解调查评估区所处地质构造部位,基本了解调查评估区地下水分布情况,为本次调查评估工作的顺利完成打下了良好基础。
1.6 评估工作概况
本次工作方法主要是在充分收集利用前人地质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域评估范围进行了野外地面地质调查,然后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及成果报告的编制工作。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底图为比例尺1:2000的地形图(出图比例为1∶5000)。本次野外工作,对整个区域评估范围进行了穿越法、追索法调查,重点调查了区内地灾隐患点、斜边坡、地表水及地下水等地质环境问题。
(1)完成工作量:
我公司接到任务委托书后,于2019年11月2日~11月15日进行了野外第一手资料调查,编写了规划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纲要,根据《委托书》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的要求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主要的完成工作量见表1.6-1。
表1.6-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工作项目 |
单位 |
完成工作量 |
备注 |
评估区环境地质调查(1∶2000) |
km2 |
14.1 |
出图比例为1∶5000 |
地质剖面调查测绘(1:500~5000) |
km/条 |
185/68 |
半仪器法核实、图切 |
斜(边)坡调查表 |
张 |
47 |
|
地质灾害调查核实 |
处 |
14 |
|
地质点 |
点 |
290 |
|
收集利用已有资料 |
份 |
5 |
|
(2)质量评述
本次评估工作是在充分收集已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的,在野外调查工作中,对整个区域评估范围域进行了拉网式调查,并重点调查了区域评估范围内斜(边)坡、地表水、地下水、灾害点进行了调查。
对地质点用罗盘、皮尺并结合标准地形地物定点,详细描述点位、点性及特征,地质点的定点精度和布点密度符合现行有关规范要求;对斜边坡的特征作了调查,查明了斜边坡现状的稳定性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本次评估工作符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DB50/T139-2016)的要求,完成质量优良,内容翔实可信,工作内容及工作质量满足任务委托书及相关规范的要求。
2 规划项目基本情况
规划用地位处南川区水江镇,规划用地实际用地面积约18570余亩(12.38km2)其中已使用土地3.94km2,河流及洪水淹没区域水体0.303km2,去除非建设用地、铁路保护线等均不在本次评估范围内,本次区域评估区域红线实际用地面积约5.96km2。规划建设遵循“合理引导与可持续的原则、有效控制与弹性调整的原则、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优先的原则”。根据业主提供的项目分布图,规划用地范围包含投产项目用地(面积14705.6m2)、在建项目用地(面积140000.2m2)、拟建项目用地、储备用地、物流用地、展销科研用地、商务设施用地、交通枢纽用地、公园绿化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特殊用地、水域及其他非建设用地等。详见《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项目分布图》。
3 自然地理条件
3.1 交通位置
水江组团规划用地位于南川区主城区58°方向,直距约20km。规划区东部、南部距渝沙高速水江接入口约1.0km,南涪铁路(南川~涪陵)从规划区中部经过,交通条件较方便(见图3-1 评估区交通位置图)。
图3-1 评估区交通位置图
3.2 气象水文
3.2.1 气象
据南川气象站和有关气象资料统计观察,评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一无严冬,二无酷暑,霜雪较少,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6.0℃,最高年平均气温16.5℃,最低年平均气温15.3℃,年季节变化1.2℃,极端最高气温38.5℃(2006年8月14日),最低气温2.3℃(1978年1月9日),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温度25.8℃,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温度5℃,年平均积温4188℃。
历年平均日照1350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290%,最多年日照1607小时,最少年日照1123小时,最长日照为7月,每天达15小时左右。
常年初霜在12月中旬,终止霜期在次年二月下旬,常年无霜期为201天,最多年份是266天,最少年份是180天。
常年积雪期为8天,最高年(1983年)13天,最少年3天。
多年年平均降雨量1253.2毫米,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为101.70毫米,最多年(1998年)1646.2毫米,最少年908毫米,降雨时数为172天,最多达205天,最少达139天。从当年11月至次年4月,半年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29%,下半年5月至10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1%。雨量不均,伏旱重,伏旱频率占60%以上。
3.2.2 水文
评估区地表水体主要为鱼塘及团凼河(又名鱼泉河)。鱼塘面积较小,水深1~2m。团凼河(鱼泉河)河床宽15~45m,一般25m,调查期间河水深0.5~3.5m,一般深1.5m左右。河床坡降约为3°,调查时水位541.0~516.0m,流量约为0.5m3/s。据访问, 50年一遇上游最大洪水位高程约为541m,下游洪水位高程约为516m。属常年性河流。两岸为斜坡地形,地表排水通畅,大气降水向团凼河(鱼泉河)汇集后,自南东向北西流出评估区。评估区内中部地势较平坦处水渠纵横交错,用于灌溉农田,水渠内水流源自于团凼河抽水或岩溶泉。区内的大气降水和岩溶泉水在地表通过溪沟或水渠直接排入河中,或通过地表落水洞间接向河内排泄,雨季时流量较大。
规划区团凼河(又名鱼泉河)切割深度一般3.0~8.0m,地表水对评估区影响中等。
4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
4.1 地形地貌
评估区地貌为燕山运动褶皱成山后,经多次大面积间歇性上升和与流水有关的侵蚀、溶蚀及剥蚀等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表现为多级夷平面地形。规划区总体属溶蚀峰丛洼地地貌,总体东高西低,东西及南北边界部分为斜坡或峰丛地形,高程628~570m,地形坡角一般15~25°,局部达44°以上;中部地形较为平坦,高程570~516m,地形坡角0~13°。区内有采石场开挖形成的边坡,坡角73~79°,高差8~25m;修建铁路、道路、工厂以及堆渣成形成的边坡,坡角27~35°,高差4~21m。
总之,评估区地形地貌条件较复杂。
4.2 地层岩性
据调查和收集资料,评估区上覆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残坡积层(Q4el+dl)、冲积层(Q4al),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地层。分述如下:
4.2.1 第四系全新统(Q4)
(1)人工填土(Q4ml):杂色,稍湿~湿,稍密,回填一般新近回填,部分达10年以上,主要分布于居民聚居区和工地。厚度不均,一般0.5~4m。
(2)冲洪积层(Q4al+pl):杂色,以灰色、灰黄色为主,主要由砂夹卵石组成,卵石粒径30~250mm,次棱角状,含量约35~45%,结构松散~稍密,厚度约0.5~7.5m,主要分布于团凼河(鱼泉河)河床及阶地。
(3)粘土(Q4el+dl):褐黄色,呈可塑及硬塑状,局部软塑状,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厚度分布不均匀,评估区大部分均有分布,团凼河(鱼泉河)两岸宽缓地带一般分布相对较厚,斜坡地带较薄,粘土厚0.00~5.00m,斜坡地段多夹碎块石。
4.2.2 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
灰色薄至块灰岩,厚层状含钙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夹角砾状灰岩。主要分布于评估区北西角。厚度大于50m。
4.2.3 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
为浅海相沉积,主要为灰白色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夹角砾状灰岩及页岩。岩性稳定,厚度340~530m。
综上所述,评估区岩土层为多元组合,属复杂。
4.3 地质构造与地震
4.3.1 地质构造
评估区位于徐家堡背斜轴部及两翼,其南东侧存在一次级向斜。徐家堡背斜轴向北东向,核部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灰岩,岩层倾角由轴部向东逐渐增大;次级向斜轴向北东向,核部及两翼均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灰岩,岩层倾角大。评估区东北侧受水江断层切割影响裂隙较发育。(图4.3-1)。
徐家堡背斜北西翼及近轴部:岩层产状为307~321°∠9~12°(优势产状315°∠10°);可见2组裂隙:① 330~340°∠63~71°,延伸2~3.5m,宽2~3mm,充填泥质,间距2.0~3.0m;②27~38°∠69~77°,延伸3.0~4.0m,宽1~3mm,充填泥质,间距2.5~3.5m。
徐家堡背斜南东翼:岩层产状为124~136°∠31~51°(优势产状129°∠48°),可见2组裂隙:③236°∠82°,延伸2.0~3.5m,宽2~3mm,充填泥质,间距3.0~4.0m;④327°∠78°,延伸3.5~4.5m,宽1~2mm,充填泥质,间距2.0~3.5m。
次级向斜北西翼:岩层产状为123~126°∠64~67°,可见2组裂隙:⑤227~235°∠75~79°,延伸1.0~3.5m,宽1~3mm,充填泥质,间距2.0~4.0m;⑥324~329°∠8~11°,延伸2.1~3.5m,宽1~2mm,充填泥质或钙质,间距1.0~3.0m。
次级向斜南东翼:岩层产状为315~319°∠69~78°,可见2组裂隙:⑦233~241°∠58~67°,延伸2~3.5m,宽2~3mm,充填泥质,间距2.0~3.0m;⑧121~132°∠8~11°,延伸1.5~3.0m,宽1~3mm,局部充填泥质,间距2.0~3.5m。
水江断层为七曜山基底断裂北侧的次级小断层,评估区位于断层倾末端,走向为北东40°,长度约15km。区内地形较平,断层出露不明显。根据现场调查及区域资料分析,断层断距5~10m,破碎带宽度约5~20m,断裂带地貌上呈低洼负地形,多为第四系覆盖。断裂面整齐,略带粗糙,未见擦痕。
断层于评估区表现为2个小分支,从西向东一次命名为F1、F2。F1为正断层,倾角约36°,为嘉陵江组内断层,断距小,对规划区西北角造成影响;F2为逆断层,倾角约86°,为嘉陵江组内断层,断距小,对规划区北东部造成影响。
因此,评估区裂隙发育程度为复杂。
图4.3-1 重庆市南川区构造纲要图
4.3.2 地震
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评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评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动反应特征周期0.35s,地震基本烈度中等。
4.3.3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1)岩土界面
评估区内基岩部分出露,岩土界面不连续,缓坡及平坝地带分布有第四系土体,岩土界面总体较为平缓,加上基岩主要为灰岩,经过长期溶蚀风化作用,使得基岩顶面局部起伏大,形成由溶槽、溶沟、石牙,溶蚀裂隙等组成的起伏面,基岩面突变现象时有发生,对边坡土体整体稳定性有利,岩土界面对斜(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属小。
(2)岩层面
评估区有斜边坡存在,斜边坡规模较小。斜边坡切向坡、反向坡、顺向坡均有。斜边坡坡度15~79°,岩层倾角9~71°,其中外倾临空,倾角大于20°的边坡位于东部废弃采石场,影响面积12942m2,占用地面积比例为0.15%,岩层面与斜边坡的关系属较复杂。
综上所述,评估区贯通结构面与斜(边)坡的关系为较复杂。
4.4 水文地质条件
规划用地内有一条常年性河流——团凼河(鱼泉河),由南东向北西径流,为区内地表水主要的径流通道。根据1:20万南川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资料(插图4.4-1),水江镇一带岩溶组合形态为溶蚀类低位溶丘洼地亚型,该区为岩溶运移区,根据地表调查,雨季地表水向场地中部的洼地汇集,然后迅速沿溶蚀裂隙、落水洞、岩溶洼地转入地下深部岩溶管道。
图4.4-1 评估区区域水文地质图
地下水丰富,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水力特征等,区内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碳酸岩裂隙溶洞水。
1、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洼地地表堆积层中,第四系土层多为残坡积层粘土,为相对隔水层,含水性差,主要接受大气降雨的补给,向河流或落水洞迅速排泄,仅少量以上层滞水的形态残存于土体中,受季节影响显著,属潜水,水位明显受地表溪沟的影响。
2、碳酸岩裂隙溶洞水:赋存于灰岩中,地下水以泉水的形式流出地表,部分向地下深部径流,部分流出地表形成泉水。区内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岩溶管道为区内地下水的主要贮集空间和运移通道。
据现场调查,评估区中部方家湾龙洞湾溶洞(标高563m,编号R01)为伏流进口,流量1.0~1.5L/s,向东南173°方向迳流在竹林落水洞(标高540m,编号R02)汇集,然后向西南方向迳流,在团凼河(鱼泉河)北岸灰岩陡坎下(母猪洞出口标高530m,编号R06)出露成伏流,流量1.50 L/s。
评估区地下水类型以碳酸岩裂隙溶洞水为主,少量为土层上层滞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类型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0.1~0.2克/升。区内污染源主要为中国铝业重庆分公司尾矿厂排污污染,地下水对混凝土只具微腐蚀性。
4.5 贯通结构面与斜(边)坡的关系
评估区上覆土层厚度较薄,因此评估区贯通性结构面主要为岩层层面。
评估区XP7、XP8属顺向临空倾角大于等于10°,BP3属外倾临空倾角大于20°,影响面积约0.013km2,占区域用地面积比例的0.15%,评估区除XP7、XP8和BP3之外的其它斜边坡属顺向不临空斜坡、反向坡,对斜(边)坡稳定性影响小。因此贯通性结构面与斜坡的关系为较复杂。
综上所述,评估区贯通结构面与斜(边)坡的关系为较复杂。
4.6 不良地质现象
据现场调查和调查访问,评估区内未发现危岩、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根据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7地质队2011年编制的《重庆市南川区地质灾害排查报告》显示评估区范围内属于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评估区范围内无地质灾害点分布(详见图4.5)。根据现场调查团凼河岸坡宽缓,目前处于稳定状态,尚未发现塌岸。
评估区内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岩溶。实地调查岩溶形态为溶隙、落水洞、溶洞等,地面岩溶呈串珠状、条状分布,显示地下存在岩溶管道,岩溶较发育,废弃采石场开采形成的欠稳定岩质陡坡影响面积12942m2,占规划用地面积0.15%。
综上所述,评估区不良地质现象属较发育。
图4.6 南川区地质灾害分布及易发分区图
4.7 岸坡
根据规划修编说明书,团凼河(又名鱼泉河) 50年一遇上游最大洪水位高程约为541m,下游洪水位高程约为516m。属常年性河流。评估区50年一遇洪水位岸线总长约18.5公里(图4.7-1库岸分布示意图)。
(1)库岸KBP1段
该段岸坡位于团凼河左右岸,为土质库岸,整体走向为近东南-西北向,岸坡地形坡角为5~15°,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卵石土,厚0.5~3m。该库岸长约2.15km,破坏模式为冲蚀、剥蚀型。现状未见岸坡变形及破坏迹象。
图4.7-1 评估区评估区岸坡分布示意图
(2)库岸KBP2段
该段岸坡位于团凼河左右岸,主要为为岩质库岸,整体走向为南东-北西向,岸坡地形坡角为15~30°,局部为陡坎。该库岸长约0.85km,岸坡为切向坡,破坏模式为冲蚀、剥蚀型。现状未见岸坡变形及破坏迹象。
(3)库岸KBP3段
该段岸坡位于团凼河左右岸,为土质库岸,整体走向为东南-西北向,岸坡地形坡角为5~14°,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卵石土,局部为粉质粘土,厚1~5m。该库岸长约2.06km,破坏模式为冲蚀、剥蚀型。现状未见岸坡变形及破坏迹象。
(4)库岸KBP4段
该段岸坡位于团凼河左右岸,为岩质岸坡,整体走向为东西向,岸坡地形坡角为15~20°,局部为陡坎。河道右侧为顺向坡,但岩层倾角平缓(约9°),岸坡整体稳定性较好。该库岸长约1.2km,破坏模式为冲蚀、剥蚀型。现状未见岸坡变形及破坏迹象。
(5)库岸KBP5段
该段岸坡位于团凼河左右岸,整体走向为南东-北西向,为岩土质库岸,岸坡地形较缓,坡角为5~12°,局部为陡坎。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块石土,该库岸长约12.2km,破坏模式为冲蚀、剥蚀型。现状未见岸坡变形及破坏迹象。
4.8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
据野外地质调查,评估区内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主要是修建铁路、公路、采石场、建筑场地平整等。其中采石场开采形成的岩质边坡高度8~25m,坡角76~9°,影响面积41300m2,占用地面积的0.5%;修建铁路、公路边坡高度8~21m,坡角29~35°,采取了护坡措施;团凼河局部人工开挖形成的河岸高度一般2~3m,未加固,其余为自然岸坡。除此之外,评估区无地下采空区、无人工洞室,无其他人类工程活动。
综上所述,评估区内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表4.7-1 已有边坡基本情况一览表
编号 |
长度 (m) |
高度 (m) |
坡角 (°) |
坡向 (°) |
边坡类型 |
可能发生的破坏类型 |
BP1 |
130 |
10~21 |
45~60 |
38 |
挖方/岩质 |
掉块 |
BP2 |
80 |
8~32 |
50~70 |
211 |
挖方/岩质 |
掉块 |
BP3 |
70 |
6~25 |
51~65 |
1126 |
挖方/岩质 |
滑塌 |
BP4 |
80 |
10~35 |
50~65 |
216 |
挖方/岩质 |
掉块 |
BP5 |
90 |
5~25 |
55 |
126 |
挖方/岩质 |
已支护 |
BP6 |
140 |
3~8 |
32 |
306 |
填方/人工填土 |
圆弧滑动 |
BP7 |
160 |
4~8 |
35 |
126 |
填方/人工填土 |
圆弧滑动 |
BP8 |
170 |
4~13 |
43 |
137 |
挖方/岩质 |
掉块 |
BP9 |
170 |
4~13 |
48 |
317 |
挖方/岩质 |
掉块 |
4.9 评估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划分
评估区总体属溶蚀峰丛洼地地貌,地形坡脚一般15~25°,不存在坡角大于等于 35°的自然土坡或坡角大于等于 60°的自然岩坡,地形条件较复杂;土层厚度2~12.0m,岩体呈薄~厚层状,岩层或土层结合属二元组合,岩土性质复杂;评估区地质构造位于徐家堡背斜轴部及两翼地带;东部有水江断层通过,裂隙较发育,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的关系较复杂,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表水、地下水对岩土体影响小,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岩溶管道塌陷,影响区面积0.068km2,占规划用地面积(5.96km2)1.14%,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破坏地质环境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采石场废弃欠稳定边坡,高度8~25m,影响区面积0.013m2,占规划用地面积(8.44km2)0.15%,破坏地质环境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的规定,评估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为较复杂。
综合判定评估区地质环境较复杂(见表4.9-1)。
表4.9-1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分类表
判定因素 |
地质环境情况 |
复杂程度 | |||
地形条件 |
地形坡角(°) |
一般15~25°,局部44°,影响面积小于10% |
较复杂 | ||
自然陡坡高度 (m) |
岩坡 |
无 |
简单 | ||
土坡 |
无 |
简单 | |||
岩土性质 |
土层厚度(m) |
最厚12m |
复杂 | ||
岩层厚度(m) |
薄层~块状 |
较复杂 | |||
岩层或土层组合 |
多元组合 |
复杂 | |||
地质构造 |
裂隙发育程度 |
裂隙4组,间距大于1m |
较复杂 | ||
贯通结构面与 斜(边)坡关系 |
外倾临空,倾角>20°,影响面积占用地面积比例为0.15% |
较复杂 | |||
地震基本烈度 |
Ⅵ |
较复杂 | |||
水文及 水文地质 |
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较大 |
较复杂 | |||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比例(%) |
岩溶洼地及暗河岩溶影响面积约0.068km2,占区域用地面积比例的0.81%。除洼地、暗河外的其它区域隐伏岩溶较发育 |
较复杂 | |||
破坏地质 环境的 工程活动 |
边坡高度 (m) |
土质边坡 |
8m |
较复杂 | |
岩质边坡 |
25m |
较复杂 | |||
地下空间覆岩厚度与跨度之比 |
无 |
简单 | |||
采空区占用地面积比例(%) |
/ |
/ | |||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判定 |
较复杂 | ||||
5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和对以往资料的分析、研究可知,规划区不存在对地质遗迹、自然和人文景观、土地资源及建构筑物影响等的破坏。评估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岩溶塌陷、斜边坡失稳及河流洪水影响破坏。
6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分析
6.1斜(边)坡稳定性评价
斜边坡坡体与岩层的构成关系为反向坡、切向坡及顺向坡;基岩岩性为三叠系嘉陵江组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评估范围内,共有14个自然斜坡、采石场开采形成的边坡4个,修建铁路、公路边坡共5个。
评估区内自然斜坡发生滑塌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采石场开采形成的边坡,反向坡发生滑塌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顺向坡发生滑塌的可能性大,危险性性大;未支挡的土质边坡发生滑塌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详见斜边坡稳定性分析表6.1-1和表6.1-2。
- 1 -
6.1-1 斜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表
斜坡 编号 |
地质环境条件 |
斜坡概况 |
剖面示意图 |
极射赤平投影图 |
斜坡稳定性评价 |
XP1 |
隶属溶蚀峰丛洼地地貌区,微地貌为斜坡沟谷地貌,区内地形坡角变化较大,一般20~30°,局部为陡坎。该区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主要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多小于2m。区内岩层产状309°∠11°。 |
坡宽300m,坡长约120m,坡高60m,坡向75°,坡角25~30°。斜坡中部下部粘土零星覆盖,厚度小,斜坡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裸露。为反向岩质斜坡。斜坡现状稳定,未发现变形迹象。岩层产状309°∠11°,裂隙:①332°∠67°;②29°∠73°。 |
为反向岩质斜坡,斜坡无外倾结构面,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
XP2 |
隶属溶蚀峰丛洼地地貌区,微地貌为斜坡沟谷地貌,区内地形坡角变化较大,一般15~43°,局部为陡坎。该区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主要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多小于1.5m。区内岩层产状317°∠10°。 |
坡宽250m,坡长约100~120m,坡高50~60m,坡向87°,坡角20~41°。斜坡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裸露。为反向岩质斜坡。斜坡现状稳定,未发现变形迹象。岩层产状317°∠10°,裂隙:①336°∠65°;②35°∠77°。 |
为反向岩质斜坡,斜坡无外倾结构面,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
XP3 |
隶属溶蚀峰丛洼地地貌区,微地貌为斜坡沟谷地貌,区内地形坡角变化较大,一般15~30°,局部为陡坎。该区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主要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多小于1.5m。区内岩层产状315°∠10°。 |
坡宽170m,坡长约160m,坡高50~60m,坡向189°,坡角15~30°。斜坡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裸露。为反向岩质斜坡。斜坡现状稳定,未发现变形迹象。岩层产状315°∠10°,裂隙:①338°∠63°;②31°∠69°。 |
为反向岩质斜坡,斜坡无外倾结构面,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
XP4 |
隶属溶蚀峰丛洼地地貌区,微地貌为斜坡沟谷地貌,区内地形坡角变化较大,一般25~36°,局部为陡坎。该区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主要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多小于1.5m。区内岩层产状316°∠10°。 |
坡宽350m,坡长约100m,坡高约60m,坡向104°,坡角30~40°。斜坡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裸露。为反向岩质斜坡。斜坡现状稳定,未发现变形迹象。岩层产状316°∠10°,裂隙:①340°∠69°;②33°∠72°。 |
为反向岩质斜坡,斜坡无外倾结构面,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
XP5 |
隶属溶蚀峰丛洼地地貌区,微地貌为斜坡沟谷地貌,区内地形坡角变化较大,一般25~40°,局部为陡坎。该区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主要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多小于2.5m。区内岩层产状315°∠9°。 |
坡宽130m,坡长约120m,坡高约60m,坡向215°,坡角25~40°。斜坡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裸露。为反向岩质斜坡。斜坡现状稳定,未发现变形迹象。岩层产状315°∠9°,裂隙:①335°∠64°;②27°∠75°。 |
为反向岩质斜坡,斜坡无外倾结构面,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
XP6 |
隶属溶蚀峰丛洼地地貌区,微地貌为斜坡沟谷地貌,区内地形坡角变化较大,一般15~30°,局部为陡坎。该区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主要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多小于3m,局部土层较厚。区内岩层产状313°∠9°。 |
坡宽380m,坡长约230m,坡高60~70m,坡向300°,坡角15~26°。斜坡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裸露。为顺向岩质斜坡。斜坡现状稳定,未发现变形迹象。岩层产状313°∠9°,裂隙:①329°∠68°;②37°∠75°。 |
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倾角为9°,外倾裂隙①大于斜坡坡角,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
XP7 |
隶属溶蚀峰丛洼地地貌区,微地貌为斜坡沟谷地貌,区内地形坡角变化较大,一般10~30°,该区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主要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多小于2.0m。区内岩层产状315°∠10°。 |
坡宽420m,坡长约210m,坡高70~80m,坡向335°,坡角15~30°。斜坡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裸露。为顺向岩质斜坡。斜坡现状基本稳定,未发现变形迹象。岩层产状315°∠10°,裂隙:①332°∠71°;②34°∠76°。 |
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倾角为10°,外倾裂隙①大于斜坡坡角,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
XP8 |
隶属溶蚀峰丛洼地地貌区,微地貌为斜坡沟谷地貌,区内地形坡角变化较大,一般15~30°,该区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主要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多小于3m。区内岩层产状315°∠10°。 |
坡宽360m,坡长约160m,坡高60~70m,坡向335°,坡角15~30°。斜坡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裸露。为顺向岩质斜坡。斜坡现状基本稳定,未发现变形迹象。岩层产状315°∠10°,裂隙:①330°∠66°;②38°∠73°。 |
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倾角为10°,外倾裂隙①大于斜坡坡角,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
XP9 |
隶属溶蚀峰丛洼地地貌区,微地貌为斜坡沟谷地貌,区内地形坡角变化较大,一般15~30°,该区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主要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多小于2m。区内岩层产状129°∠48°。 |
坡宽380m,坡长约150m,坡高50~60m,坡向132°,坡角15~30°。斜坡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裸露。为顺向岩质斜坡。斜坡现状稳定,未发现变形迹象。岩层产状129°∠48°,裂隙:①233°∠82°;②321°∠78°。 |
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倾角为48°(顺向不临空),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
XP10 |
隶属溶蚀峰丛洼地地貌区,微地貌为斜坡沟谷地貌,区内地形坡角变化较大,一般10~30°,该区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主要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多小于2m。区内岩层产状124°∠51°。 |
坡宽210m,坡长约120m,坡高50~60m,坡向122°,坡角15~30°。斜坡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裸露。为顺向岩质斜坡。斜坡现状基本稳定,未发现变形迹象。岩层产状124°∠51°,裂隙:①238°∠76°;②327°∠63°。 |
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倾角为51°(顺向不临空),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
XP11 |
隶属溶蚀峰丛洼地地貌区,微地貌为斜坡沟谷地貌,区内地形坡角变化较大,一般35~50°,该区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主要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多小于1m。区内岩层产状125°∠65°。 |
坡宽200m,坡长约100m,坡高50~60m,坡向306°,坡角40~50°。斜坡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裸露。为反向岩质斜坡。斜坡现状稳定,未发现变形迹象。岩层产状125°∠65°,裂隙:①231°∠8°;②326°∠77°。 |
为反向岩质斜坡,斜坡无外倾结构面,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
XP12 |
隶属溶蚀峰丛洼地地貌区,微地貌为斜坡沟谷地貌,区内地形坡角变化较大,一般30~50°,该区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主要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多小于1m。区内岩层产状123°∠66°。 |
坡宽160m,坡长约100m,坡高70~80m,坡向32°,坡角40~50°。斜坡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裸露。为切向岩质斜坡。斜坡现状稳定,未发现变形迹象。岩层产状123°∠66°,裂隙:①235°∠10°;②324°∠76°。 |
为切向岩质斜坡,斜坡无外倾结构面,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
XP13 |
隶属溶蚀峰丛洼地地貌区,微地貌为斜坡沟谷地貌,区内地形坡角变化较大,一般30~50°,该区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主要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多小于1m。区内岩层产状125°∠65°。 |
坡宽200m,坡长约120m,坡高70~80m,坡向120°,坡角40~50°。斜坡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裸露。为顺向岩质斜坡。斜坡现状基本稳定,未发现变形迹象。岩层产状126°∠65°,裂隙:①227°∠9°;②327°∠79°。 |
为顺向岩质斜坡,岩层倾角为65°(顺向不临空),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
XP14 |
隶属溶蚀峰丛洼地地貌区,微地貌为斜坡沟谷地貌,区内地形坡角变化较大,一般30~40°,该区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岩性主要为灰岩夹白云质灰岩,上覆第四系土层厚度多小于1m。区内岩层产状125°∠65°。 |
坡宽160m,坡长约110m,坡高50~60m,坡向206°,坡角40~50°。斜坡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裸露。为切向岩质斜坡。斜坡现状稳定,未发现变形迹象。岩层产状125°∠65°,裂隙:①232°∠9°;②328°∠75°。 |
为切向岩质斜坡,外倾裂隙①倾角小(约9°),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6.1-2 边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表
边坡 编号 |
坡向(°) |
坡角(°) |
坡高 (m) |
坡长 (m) |
边坡 类型 |
边坡特征及结构面特征 |
赤平投影图分析 |
剖面图 |
稳定性及可能破坏类型 |
BP1 |
38 |
45~62 |
10~21 |
130 |
人工挖方岩质边坡 |
边坡物质主要由T1j灰岩组成,为垂向坡,未采取护坡措施,两组裂隙,产状:①328°∠67°,②35°∠75°,岩层产状:315°∠11°。 |
为采石场开采形成的边坡,坡向与岩层倾向近垂直,岩层可能沿外倾裂隙①产生掉块现象,发生滑塌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 ||
BP2 |
211 |
50~70 |
8~32 |
80 |
人工挖方岩质边坡 |
边坡物质主要由T1j灰岩组成,为垂向坡,未采取护坡措施,两组裂隙,产状:①330°∠66°,②38°∠73°,岩层产状:315°∠10°。 |
为采石场开采形成的边坡,坡向与岩层倾向近垂直,边坡无外倾结构面,发生滑塌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BP3 |
126 |
51~65 |
6~25 |
70 |
人工挖方岩质边坡 |
边坡物质主要由T1j灰岩组成,为顺向坡,未采取护坡措施,两组裂隙,产状:①238°∠76°,②327°∠63°,岩层产状:124°∠51°。 |
为采石场开采形成的边坡,坡向与岩层倾向一致,外倾临空,倾角大于20°,发生滑塌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 | ||
BP4 |
216 |
50~65 |
10~35 |
80 |
岩质边坡 |
边坡物质主要由T1j灰岩组成,为切向坡,未采取护坡措施,两组裂隙,产状:①238°∠76°,②327°∠63°,岩层产状:124°∠51°。 |
为采石场开采形成的边坡,坡向与岩层倾向近垂直,岩层可能沿外倾裂隙①产生掉块现象,发生滑塌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 ||
BP5 |
126 |
55 |
5~25 |
90 |
岩质边坡 |
边坡物质主要由T1j灰岩组成,为顺向坡,已采用锚喷支护,两组裂隙,产状:①238°∠76°,②327°∠63°,岩层产状:124°∠51°。 |
为南涪铁路岩质护坡,已放坡及护坡处理,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BP6 |
306 |
32 |
3-8 |
140 |
人工填土边坡 |
边坡物质主要为块石土,块石直径约0.3~0.8m,为修建公路时所形成,坡面未见裂缝。 |
/ |
为257县道填方边坡,已采用放坡处理。未见变形迹象。故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BP7 |
126 |
35 |
4~8 |
160 |
人工填土边坡 |
边坡物质主要为块石土,块石直径约0.3~0.8m,为修建公路时所形成,坡面未见裂缝。 |
/ |
为257县道填方边坡,已采用放坡处理。未见变形迹象。故发生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 |
BP8 |
137 |
43 |
4~13 |
170 |
人工挖方岩质边坡 |
边坡物质主要由T1j灰岩组成,为顺向坡,未采取护坡措施,两组裂隙,产状:①231°∠77°,②326°∠10°,岩层产状:129°∠51°。 |
为修建施工便道形成的边坡。为顺向岩质边坡,岩层倾角为51°(顺向不临空),边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
BP9 |
317 |
48 |
4~13 |
170 |
人工挖方岩质边坡 |
边坡物质主要由T1j灰岩组成,为反向坡,未采取护坡措施,两组裂隙,产状:①231°∠77°,②326°∠10°,岩层产状:129°∠51°。 |
为修建施工便道形成的边坡。为反向岩质边坡。外倾裂隙②倾角10°,边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
BP10 |
335 |
60 |
4~15 |
300 |
人工挖方岩质边坡 |
边坡物质主要由T1j灰岩组成,为顺向坡,未采取护坡措施,两组裂隙,产状:①332°∠71°,②34°∠76°,岩层产状:315°∠1051°。 |
为场地平场开挖形成的边坡。为顺向岩质斜边坡,岩层倾角为10°,外倾裂隙①大于斜坡坡角,斜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 1 -
6.2岩溶发育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6.2.1 岩溶发育特征及规律
根据1:20万《南川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评估区地层属可溶岩岩组,区域上岩溶较发育,地表岩溶不发育,内未发现大型暗河出口。岩溶呈条状分布,以顺走向发育的溶隙及规模不大的落水洞、溶洞形态为主,区内的地下水主要表现为规模较大的管道型水。
(一)实地调查发现各类岩溶点7个:
溶洞:位于评估区中部,编号R03,洞口高程575m,洞口呈半圆形,调查期间,洞底蓄水井有泉水溢出,流量约0.8L/s,为伏流出口之一,洞外通过明渠引流,用于农田灌溉;位于评估区中部,编号R04,洞口高程575m,洞口呈半圆形,调查期间,洞底蓄水井有泉水溢出,流量约0.8L/s,为伏流出口之一,洞外通过明渠引流,用于农田灌溉
溶隙:位于评估区中部北岸陡坎下,编号R07,高程522m,长约1.5m,宽0.20~0.40m,调查时,为干洞,暴雨季节会有少量地下水渗出。
溶隙:位于评估区中部北岸陡坎下,编号R06,高程528m,长约2.5m,宽0.20~0.50m,调查时,有地下水涌出(上升泉),流量约0.5L/s,为伏流出口。
落水洞:位于规划区中部,编号R01、R02、R05共计3个,由北至南发育,洞口多呈圆形、椭圆形,深度0.5~15m不等,其中R01落水洞未见充填物,其余均有泥质及生活垃圾充填,据访问,雨季时,地表水从落水洞迅速漏失,其中R01为地表水沟的排放入口,调查期间,流量约0.5~1.0L/s,为伏流入口。
根据伏流出入口及落水洞分布情况推测区内岩溶管道分布如下:
R01~R02~R05~R06一带:分布于位于方家湾~竹林~团凼河北岸一带,伏流入口R01洞口高程548m,洞深约5.0m,伏流出口R06高程528m,高差约20m。调查期间R01落水洞有地表水(夹杂着中国铝业重庆分公司尾矿厂污水)连续流入,并从R06流出,推测深部水平岩溶管道自东北~西南展布,岩溶管道长1850m。
(二)区内已建成项目场地勘察揭示的岩溶情况:
根据收集的用地中部已建成的水江电厂、红墙电站、鸿庆达项目的勘察成果资料,施工钻孔480个,钻孔最大深度22.60m,揭露的灰岩厚度6.5~20.7m,见溶隙或溶洞钻孔32个,见洞率6.7%(岩溶微发育)。溶隙或溶洞厚度0.2~2.30m,顶厚1.7~9.8m,跨度0.5~3.0m,大多为粘土充填,连通性较差。
综上,评估区岩溶发育呈条状分布,岩溶类型主要为溶隙、落水洞、溶洞及岩溶管道,地表及浅部岩溶不甚发育,深部有岩溶管道分布,实地调查及勘察资料与区域评价资料较吻合。
6.2.2 岩溶稳定评价
根据本地区岩溶分布发育特征,最低侵蚀基准面团凼河以及伏流出、入口点高程推测:评估区水平岩溶管道埋深15米以上,属于浅埋型岩溶管道,岩溶管道近乎直线走向,中间可能有弯曲,管道直径0.5~3.0m,最大约10.0m(按10m考虑),平面影响宽度以管道中心点向两边外推50m,总宽度约100m。
场地岩溶地层主要为嘉陵江组质纯厚层灰岩为主;地下存在中大型溶洞、土洞,或有地下暗河(伏流)通过;地面多处见落水洞,地面下陷、开裂,上覆松散层厚度小于30m ;地下水位变幅大 。雨季时,落水洞为大气降水的主要渗入通道,位于落水洞内四周的土体可能随水流渗入地下,产生岩溶塌陷。
综上所述,岩溶管道影响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隐伏岩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6.3地质遗迹、自然和人文景观及相邻建(构)筑物
根据本次调查,评估范围内无区县级以上地质遗迹、自然和人文景观,无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等地面保护对象。
该区域用地内已建成的主要建(构)筑物有:贯通区内的水泥公路和部分新修道路,东侧的南涪铁路,以及中部和东部建成区的热产联电项目、宏墙变电站项目、钛精矿项目、莱茂科技、中铝、南涪铁路等。根据业主提供的重庆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可知道路均会保留并改造,已建成的工业项目将保留(不在本次评估范围内),场区居民房屋将会被拆除或重建,故在后期建设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对相邻建筑的保护工作。因此规划建设对地质遗迹、自然和人文景观、土地资源及建构筑物的影响小(见表6.3)。
表6.3 对地质遗迹、自然和人文景观影响程度表
类别 |
地质环境 问题 |
地质环境影响破坏程度 |
影响程度划分 | |||
严重 |
较严重 |
一般 | ||||
地质遗迹 |
市级及以上级 |
无 |
|
|
/ |
一般 |
区县级 |
无 |
|
|
/ | ||
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森林公园 |
市级及以上级 |
无 |
|
|
/ | |
区县级 |
无 |
|
|
/ | ||
人文景观 |
市级及以上级 |
无 |
|
|
/ | |
区县级 |
无 |
|
|
/ | ||
土地资源 |
损坏耕地ha |
无 |
|
|
/ |
一般 |
建构筑物 |
搬迁或大修 |
|
|
√ |
一般 |
6.4含水层破坏可能性评估
评估区内的地表水主要体现为常流性河流,地下水主要表现为规模较大的管道型及伏流。按规划区规划功能,区内没有规划大型地下空间项目及地下空间开挖的人类工程活动,地下空间破坏、地下空间开挖引起的岩土体变形可能性小,对含水层破坏可能性小。
6.5河流洪水及岸坡影响评估
评估区河流为团凼河,位于用地范围南西部,20年一遇上游洪水位高程541m,下游洪水位高程516m。现有河岸高度基本能避免5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的影响;岸坡主要由冲洪积砂卵石土、崩坡积块石土组成,部分地段为基岩岩坡(如KBP2、KBP4),其余土质岸坡和岩土混合岸坡,如KBP1、KBP3、KBP5,岸坡已经历多年流水冲刷、侵蚀,岸坡处于稳定状态,岸坡塌岸类型为侵蚀型。洪水冲刷可能发生局部河岸垮塌,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6.6地下空间破坏、地下空间开挖引起的岩土体变形可能性评估
按规划区规划功能,规划区内没有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开挖这两项人类工程活动。规划用地东部距南川区大隆煤矿(开采标高+650~+200m)开采边界最近距离大于1.0km,距南川区江源煤矿开采边界(开采标高+1000~+400m)最近距离大于1.5km,两矿开采K1煤层,煤层倾角75~85°,根据收集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用地范围位于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范围以外。地下空间破坏、地下空间开挖引起的岩土体变形可能性小。
插图6.6 用地范围与煤矿位置关系图
6.7对地表水体及地下水的影响
评估区为岩溶地区,区内的地表水主要为团凼河,地下水主要表现为规模较小的管道型,拟建工程的兴建可能破坏地表水的主要入渗通道,破坏区内水循环规律和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根据野外调查以及区内岩溶管道推测对地表水、地下水的循环影响预测评估见表6.7。
表6.7 对地表水、地下水影响程度预测评估表
类别 |
对地表水、地下水影响破坏程度 | |||
实际值 |
强烈 |
较强烈 |
不强烈 | |
地表水漏失量占储(流)量比例% |
<10 |
|
|
√ |
井泉漏失量占储(流)量比例% |
30~10 |
|
√ |
|
水污染 |
Ⅰ、Ⅱ类水 |
√ |
|
|
注:水污染分类参见《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
7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7.1分区原则
本次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主要以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为判定因素,根据地块各区域自然陡坡高度、地形坡角大小、斜边坡高度、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土层厚度、地层厚度等因素并结合评估区各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等作为原则进行划分,主要遵循原则如下:
危险性大区:(1)岩溶发育及其影响区域;(2)发生采空塌陷可能性大的区域;(3)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大的斜边坡区域。
危险性中等区:(1)高度大于或等于30m、层面倾角大于或等于20°且地形坡角接近层面倾角的顺向不临空斜(边)坡;(2)发生采空塌陷可能性中等的区域;(3)岩溶中等发育区域。
危险性小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域,但规划功能为绿地的区域。
7.2宏观小区的划分
在宏观判定的基础上,针对区内的不同地块,以人类工程活动、地形坡角、上覆土层厚度、岩溶发育程度、破坏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作为划分宏观小区的依据,以用地红线、河流河岸、背(向)斜轴、已建成项目边界作为划分小区的自然边界,将规划用地范围分成26个宏观小区(见插图7.2)。又按不同的工程地质问题将地质环境复杂地段、地质环境中等地段划分亚区,各亚区又根据不同的分布位置进行分段,划分标准见表7.2-1所示,各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见表7.2-2。
- 1 -
插图7.2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宏观小区分区示意图
- 1 -
7.2-1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宏观分区标准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
亚区 |
分区标准 |
中等 |
、、、、小区 |
位于徐家堡背斜西翼地势平缓区域,地形坡角一般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斜(边)坡现状稳定,该区域对工程活动如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小区 |
位于徐家堡背斜西翼地势较起伏区域,地形坡角一般15~2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岩层倾角10~20°,斜(边)坡顺向临空,现状基本稳定,该区斜(边)坡对人类工程加载敏感。 | |
、、、、、小区 |
位于徐家堡背斜东翼(次级向斜西翼)地势平缓区域,地形坡角一般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斜(边)坡现状稳定,该区域对工程活动如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
、、 、、小区 |
位于徐家堡背斜东翼(次级向斜西翼)地势较起伏区域,地形坡角一般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岩层倾角31~78°,斜(边)坡顺向不临空,现状基本稳定。 | |
小区 |
位于次级向斜东翼地势平缓区域,地形坡角一般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斜(边)坡现状稳定。 | |
复杂 |
、、小区 |
推测的岩溶管道及影响区域。 |
小区 |
为采石场边坡影响区域,岩层倾角31~51°,层面外倾临空,边坡欠稳定。 |
表7.2-2 各小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判定表
序号 |
判定因素 |
宏观小区编号(徐家堡背斜西翼) | |||||
、、、、小区 |
、、、、小区 | ||||||
因素实际值 |
复杂程度 |
因素实际值 |
复杂程度 | ||||
1 |
地形条件 |
地形坡角 |
0~13° |
简单 |
15~25° |
较复杂 | |
2 |
自然陡坡高度(m) |
岩坡 |
/ |
|
/ |
/ | |
3 |
土坡 |
/ |
|
/ |
/ | ||
4 |
岩土性质 |
土层厚度(m) |
5~10m |
较复杂 |
<5m |
简单 | |
5 |
岩层厚度 |
薄层~块状 |
较复杂 |
薄层~块状 |
较复杂 | ||
6 |
岩层或土层组合 |
岩性单一 |
简单 |
岩性单一 |
简单 | ||
7 |
地质构造 |
裂隙发育程度 |
裂隙2组,间距>1.0m |
简单 |
裂隙2组,间距>1.0m |
简单 | |
8 |
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
/ |
/ |
外倾临空,位于背斜西翼,岩层倾角一般大于10°小于20° |
较复杂 | ||
9 |
地震基本烈度 |
Ⅵ |
较复杂 |
Ⅵ |
较复杂 | ||
10 |
水文及水文地质 |
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
11 |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较大 |
较复杂 |
较大 |
较复杂 | ||
12 |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 |
/ |
/ |
较复杂 | ||
13 |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
边坡高度(m) |
土质边坡 |
8 |
较复杂 |
/ |
/ |
14 |
岩质边坡 |
13 |
简单 |
25 |
较复杂 | ||
15 |
洞顶围岩厚度与洞跨之比 |
/ |
/ |
/ |
/ | ||
16 |
采空区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 |
/ |
/ |
/ | ||
17 |
综合确定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
较复杂 |
续表7.2-2 各小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判定表
序号 |
判定因素 |
宏观小区编号(徐家堡背斜西翼) | |||
、、小区 | |||||
因素实际值 |
复杂程度 | ||||
1 |
地形条件 |
地形坡角 |
0~13° |
简单 | |
2 |
自然陡坡高度(m) |
岩坡 |
/ |
/ | |
3 |
土坡 |
/ |
/ | ||
4 |
岩土性质 |
土层厚度(m) |
5~10m |
较复杂 | |
5 |
岩层厚度 |
薄层~块状 |
较复杂 | ||
6 |
岩层或土层组合 |
多元组合 |
复杂 | ||
7 |
地质构造 |
裂隙发育程度 |
裂隙2组,间距>1.0m |
简单 | |
8 |
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
外倾临空,位于背斜西翼,岩层倾角一般大于10°小于20° |
较复杂 | ||
9 |
地震基本烈度 |
Ⅵ |
较复杂 | ||
10 |
水文及水文地质 |
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
11 |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较大 |
较复杂 | ||
12 |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岩溶影响面积占分区面积100% |
复杂 | ||
13 |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
边坡高度(m) |
土质边坡 |
/ |
/ |
14 |
岩质边坡 |
/ |
/ | ||
15 |
洞顶围岩厚度与洞跨之比 |
/ |
/ | ||
16 |
采空区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 |
/ | ||
17 |
综合确定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
复杂 |
续表7.2-2 各小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判定表
序号 |
判定因素 |
宏观小区编号(徐家堡背斜东翼、次级向斜西翼) | |||||
、、、、、小区 |
、、 、、小区 | ||||||
因素实际值 |
复杂程度 |
因素实际值 |
复杂程度 | ||||
1 |
地形条件 |
地形坡角 |
0~13° |
简单 |
15~25°,局部44°,影响面积<10% |
较复杂 | |
2 |
自然陡坡高度(m) |
岩坡 |
/ |
/ |
/ |
/ | |
3 |
土坡 |
/ |
/ |
/ |
/ | ||
4 |
岩土性质 |
土层厚度(m) |
5~10m |
较复杂 |
<5m |
简单 | |
5 |
岩层厚度 |
薄层~块状 |
较复杂 |
薄层~块状 |
较复杂 | ||
6 |
岩层或土层组合 |
岩性单一 |
简单 |
岩性单一 |
简单 | ||
7 |
地质构造 |
裂隙发育程度 |
裂隙2组,间距>1.0m |
简单 |
裂隙2组,间距>1.0m |
简单 | |
8 |
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
/ |
简单 |
顺向不临空,岩层倾角31~78° |
较复杂 | ||
9 |
地震基本烈度 |
Ⅵ |
较复杂 |
Ⅵ |
较复杂 | ||
10 |
水文及水文地质 |
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小 |
简单 | |
11 |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较大 |
较复杂 |
较大 |
较复杂 | ||
12 |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 |
/ |
/ |
较复杂 | ||
13 |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
边坡高度(m) |
土质边坡 |
8 |
较复杂 |
/ |
/ |
14 |
岩质边坡 |
21 |
较复杂 |
/ |
/ | ||
15 |
洞顶围岩厚度与洞跨之比 |
/ |
/ |
/ |
/ | ||
16 |
采空区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 |
/ |
/ |
/ | ||
17 |
综合确定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
较复杂 |
续表7.2-2 各小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判定表
序号 |
判定因素 |
宏观小区编号(徐家堡背斜东翼) | |||
小区 | |||||
因素实际值 |
复杂程度 | ||||
1 |
地形条件 |
地形坡角 |
76 |
复杂 | |
2 |
自然陡坡高度(m) |
岩坡 |
/ |
/ | |
3 |
土坡 |
/ |
/ | ||
4 |
岩土性质 |
土层厚度(m) |
/ |
/ | |
5 |
岩层厚度 |
薄层~块状 |
较复杂 | ||
6 |
岩层或土层组合 |
岩性单一 |
简单 | ||
7 |
地质构造 |
裂隙发育程度 |
裂隙2组,间距>1.0m |
简单 | |
8 |
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
外倾临空,位于背斜东翼,岩层倾角31~51°,影响面积占分区面积的100% |
复杂 | ||
9 |
地震基本烈度 |
Ⅵ |
较复杂 | ||
10 |
水文及水文地质 |
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
11 |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较大 |
较复杂 | ||
12 |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影响面积占分区面积100% |
复杂 | ||
13 |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
边坡高度(m) |
土质边坡 |
/ |
|
14 |
岩质边坡 |
20 |
较复杂 | ||
15 |
洞顶围岩厚度与洞跨之比 |
/ |
/ | ||
16 |
采空区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 |
/ | ||
17 |
综合确定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
复杂 |
续表7.2-2 各小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判定表
序号 |
判定因素 |
宏观小区编号(次级向斜东翼) | |||
小区 | |||||
因素实际值 |
复杂程度 | ||||
1 |
地形条件 |
地形坡角 |
0~13° |
简单 | |
2 |
自然陡坡高度(m) |
岩坡 |
/ |
/ | |
3 |
土坡 |
/ |
/ | ||
4 |
岩土性质 |
土层厚度(m) |
5~10m |
较复杂 | |
5 |
岩层厚度 |
薄层~块状 |
较复杂 | ||
6 |
岩层或土层组合 |
岩性单一 |
简单 | ||
7 |
地质构造 |
裂隙发育程度 |
裂隙2组,间距>1.0m |
简单 | |
8 |
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
/ |
简单 | ||
9 |
地震基本烈度 |
Ⅵ |
较复杂 | ||
10 |
水文及水文地质 |
地表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小 |
简单 | |
11 |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
较大 |
较复杂 | ||
12 |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 |
较复杂 | ||
13 |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
边坡高度(m) |
土质边坡 |
/ |
/ |
14 |
岩质边坡 |
/ |
/ | ||
15 |
洞顶围岩厚度与洞跨之比 |
/ |
/ | ||
16 |
采空区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 |
/ | ||
17 |
综合确定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
较复杂 |
7.3 各分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
据重庆市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定》(DB50/T139-2016),各分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指数按下式计算:
Y=0.62D+0.38R
式中:Y——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
D——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指数,取值由基本分值和附加分值两部分构成。基本分值在地质环境复杂时取0.75,地质环境中等复杂时取0.50,在地质环境简单时取0.25(各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参见表6.2-2);附加分值取值见表6.3-1。
R—降水量指数:据多年年均降水量及多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确定。评估区多年年平均降雨量1093.35mm,多年平均日最大降雨量为266.6mm。降水量指数取0.92。当Y≥0.80时,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大;0.80>Y≥0.60时,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中等; Y<0.60时,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小。
各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见表7.3-1。
- 1 -
表7.3-1 各区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可能性指数计算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
较复杂 |
复杂 | |||||||
徐家堡背斜西翼 |
徐家堡背斜东翼、次级向斜西翼 |
次级向斜东翼 | |||||||
亚区 |
B1 |
B2 |
B1 |
B3 |
B1 |
C1 |
C2 | ||
宏观小区编号 |
、、、、 |
、、、、 |
、、、、、 |
、、、、 |
、、 |
||||
基本分值 |
0.50 |
0.50 |
0.50 |
0.50 |
0.50 |
0.75 |
0.75 | ||
附加分值 |
地形坡角 |
/ |
0.016 |
/ |
0.016 |
/ |
/ |
| |
自然陡坡高度(m) |
岩坡 |
/ |
/ |
/ |
/ |
/ |
/ |
| |
土坡 |
/ |
/ |
/ |
/ |
/ |
/ |
| ||
土层厚度 |
0.016 |
|
0.016 |
|
0.016 |
0.016 |
| ||
岩层厚度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 ||
岩层或土层组合 |
/ |
/ |
/ |
/ |
/ |
0.016 |
| ||
裂隙发育程度 |
/ |
/ |
/ |
/ |
/ |
/ |
| ||
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 |
/ |
0.016 |
/ |
0.016 |
/ |
/ |
0.016 | ||
地震基本烈度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0.016 | ||
地表水对 岩土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地下水对 岩土体的影响 |
0.026 |
0.026 |
0.026 |
0.026 |
0.026 |
0.026 |
0.026 | ||
不良地质现象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
/ |
/ |
/ |
/ |
/ |
0.016 |
0.016 | ||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 |
0.016 |
/ |
0.016 |
/ |
0.016 |
|
0.016 | ||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指数D |
0.59 |
0.59 |
0.59 |
0.59 |
0.59 |
0.86 |
0.84 | ||
降雨量指数R |
0.91 |
0.91 |
0.91 |
0.91 |
0.91 |
0.91 |
0.91 | ||
发生可能性指数Y |
0.71 |
0.71 |
0.71 |
0.71 |
0.71 |
0.88 |
0.87 | ||
地质灾害发生 可能性分级 |
中等 |
中等 |
中等 |
中等 |
中等 |
大 |
大 |
- 1 -
7.4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估
区域用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总体为较复杂,区域评估红线面积5.96km2(总红线面积12.38km2,其中3.94km2为已使用土地或建成区,并去除河流水域及其他非建设用地范围),地质灾害危险性大(C)的区域有0.021km2,占区域用地总面积的0.35%;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B)的区域有该区面积为5.942km2,占区域用地总面积的99.65%。下面依次对其进行分区评估:
1、区域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区域(C)
该区面积为0.021km2,占规区域用地总面积的0.35%。
C1:宏观分区9、11、26小区,因位置不相邻,细分为C1-1~C1-3共3个次亚区,见平面图。
该区为推测岩溶管道、岩溶塌陷区及影响区域,发生岩溶塌陷的可能性大,即该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C2:宏观分区16小区,见平面图。
该区为采石场边坡影响区域,岩层倾角31~51°,层面外倾临空,边坡欠稳定,边坡岩土体发生滑塌的可能性大,即该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该区面积为5.942km2,占区域用地总面积的99.65%。
B1:宏观分区1、2、5、6、8、14、18、20、22、24、25、21小区,分布不连续,分为10个次亚区,见平面图。
该区位于团凼河两岸区域,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地段,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影响程度较大,对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高填方较敏感,边坡土体自身稳定性较差,其发生的滑塌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B2:宏观分区3、4、7、10、12小区,分布不连续,分为5个次亚区,见平面图。
该区为地势较起伏区域,地形坡角一般15~2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岩层倾角10~20°,斜(边)坡顺向临空,该区斜(边)坡对人类工程加载较敏感,即危险性中等。
B3:宏观分区13、15、17、19、23小区,分布不连续,分为5个次亚区,见平面图。
该区为地势较起伏区域,地形坡角一般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岩层倾角31~78°,斜(边)坡顺不临空,该区斜(边)坡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即危险性中等。
8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8.1防治措施总体建议
根据对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未建区)区域用地地质灾害评估的分区分级,区内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两个区域;结合《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项目分布图》,各分区编号与地质危险性分区分级代号对应表见表8.1-1。
表8.1-1 分区编号与地质危险性分区分级代号对应表
宏观分区编号 |
面积(km2) |
规划用地类型 |
对人类工程活动敏感性 |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代号 |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 |
地质灾害危险性 |
1 |
0.4218 |
防护绿地、三类工业用地、加油、加气站、停车场用地、城市道路等 |
较敏感 |
B1-1 |
中等 |
中等 |
2 |
1.0326 |
三类工业用地、城市道路等 |
较敏感 |
B1-2 |
中等 |
中等 |
3 |
0.0444 |
三类工业用地 |
较敏感 |
B2-1 |
中等 |
中等 |
4 |
0.0548 |
三类工业用地 |
较敏感 |
B2-2 |
中等 |
中等 |
5 |
0.0808 |
防护绿地、三类工业用地、排水设施用地 |
较敏感 |
B1-3 |
中等 |
中等 |
6 |
0.2086 |
三类工业用地 |
较敏感 |
B1-4 |
中等 |
中等 |
7 |
0.8050 |
防护绿地、三类工业用地 |
较敏感 |
B2-3 |
中等 |
中等 |
8 |
0.0205 |
防护绿地 |
较敏感 |
B1-5 |
中等 |
中等 |
9 |
0.0031 |
三类工业用地 |
敏感 |
C1-1 |
大 |
大 |
10 |
0.1552 |
三类工业用地 |
较敏感 |
B2-4 |
中等 |
中等 |
11 |
0.0059 |
防护绿地 |
敏感 |
C1-3 |
大 |
小 |
12 |
0.1061 |
防护绿地、三类工业用地 |
较敏感 |
B2-5 |
中等 |
中等 |
13 |
0.1850 |
防护绿地、三类工业用地 |
敏感 |
B3-1 |
中等 |
中等 |
14 |
0.5022 |
防护绿地、三类工业用地 |
较敏感 |
B1-6 |
中等 |
中等 |
15 |
0.1042 |
公园绿地 |
敏感 |
B3-2 |
中等 |
中等 |
16 |
0.0104 |
公园绿地 |
敏感 |
C2 |
大 |
大 |
17 |
0.6608 |
防护绿地、三类工业用地 |
敏感 |
B3-3 |
中等 |
中等 |
18 |
0.2028 |
防护绿地、三类工业用地 |
较敏感 |
B1-7 |
中等 |
中等 |
19 |
0.0309 |
三类工业用地 |
敏感 |
B3-4 |
中等 |
中等 |
20 |
0.1069 |
三类工业用地 |
较敏感 |
B1-8 |
中等 |
中等 |
22 |
0.1237 |
三类工业用地 |
较敏感 |
B1-9 |
中等 |
中等 |
23 |
0.3863 |
三类工业用地 |
敏感 |
B3-5 |
中等 |
中等 |
24、25、21 |
0.7095 |
三类工业用地 |
较敏感 |
B1-10 |
中等 |
中等 |
26 |
0.0014 |
城市道路 |
敏感 |
C1-2 |
大 |
大 |
8.2各规划功能单元防治措施建议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结合《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项目分布图》,对规划各功能单元的工程建设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提出减少、防止出现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建议见下表8.2-1:
- 1 -
表8.2-1 防治措施建议
序号 |
规划区概况 |
危险性分区 |
地质环境条件 |
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
防治措施建议 | ||||
规划分区编号 |
用地性质 |
面积(km2) |
宏观小区编号 |
危险性分区编号 |
危险性亚区编号 | |||||
1 |
GY01-01/03 |
防护绿地 |
0.0021 |
2 |
A |
A1-1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2 |
GY01-02/03 |
排水设施用地 |
0.0356 |
2 |
B |
B1-2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1°。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3 |
GY02-01/03 |
防护绿地 |
0.0052 |
2 |
A |
A1-2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2°。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4 |
GY02-02/03 |
防护绿地 |
0.0018 |
2 |
A |
A1-3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3°。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5 |
GY02-03/03 |
加油加气站用地 |
0.0032 |
2 |
B |
B1-2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4°。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6 |
GY02-04/03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0.0036 |
2 |
B |
B1-2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5°。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7 |
GY02-06/03 |
三类工业用地 |
0.1179 |
2 |
B |
B1-2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6°。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8 |
GY02-07/02 |
三类工业用地 |
0.1560 |
1 |
B |
B1-1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9 |
GY02-08/02 |
三类工业用地 |
0.1347 |
1 |
B |
B1-1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1°。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10 |
GY03-01/03 |
三类工业用地 |
0.2199 |
2、3 |
B |
B1-2、B2-1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或对人类工程加载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应避免开挖边坡坡脚,同时避免坡顶过量堆载,并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11 |
GY03-02/03 |
防护绿地 |
0.0148 |
2 |
A |
A1-4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应避免开挖边坡坡脚,同时避免坡顶过量堆载,并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12 |
GY04-01/03 |
防护绿地 |
0.0024 |
2 |
A |
A1-5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1°。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应避免开挖边坡坡脚,同时避免坡顶过量堆载,并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13 |
GY04-02/03 |
供电用地 |
0.0059 |
2 |
B |
B1-2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2°。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14 |
GY04-03/03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0.0064 |
2 |
B |
B1-2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3°。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15 |
GY04-04/03 |
消防设施用地 |
0.0048 |
2 |
B |
B1-2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4°。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16 |
GY04-05/03 |
三类工业用地 |
0.1035 |
2 |
B |
B1-2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5°。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17 |
GY04-06/03 |
防护绿地 |
0.0104 |
2 |
A |
A1-6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6°。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18 |
GY05-01/03 |
防护绿地 |
0.0084 |
2 |
A |
A1-7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7°。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19 |
GY05-02/03 |
三类工业用地 |
0.4201 |
2 |
B |
B1-2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20 |
GY05-03/03 |
防护绿地 |
0.0079 |
2 |
A |
A1-8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9°。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21 |
GY05-04/03 |
三类工业用地 |
0.0240 |
2 |
B |
B1-2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3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22 |
GY05-05/02 |
三类工业用地 |
0.1376 |
1、4 |
B |
B1-1、B2-2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或对人类工程加载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应避免开挖边坡坡脚,同时避免坡顶过量堆载,并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23 |
GY06-01/02 |
三类工业用地 |
0.1584 |
10、9 |
B、C |
B2-4、C1-1 |
地形坡角15~2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加载较敏感;极易发生岩溶塌陷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或危险性大 |
工程建设中应避免开挖坡脚,同时避免坡顶过量堆载或加载;工程建设中加强岩溶塌陷及管道的勘探治理工作。 |
24 |
GY07-01/02 |
防护绿地 |
0.0507 |
13、14 |
A |
A1-9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25 |
GY07-02/02 |
供电用地 |
0.0338 |
13、14 |
B |
B1-6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26 |
GY07-03/03 |
防护绿地 |
0.0224 |
14 |
B |
A1-10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27 |
GY07-04/03 |
三类工业用地 |
0.0308 |
14 |
B |
B1-6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9°。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28 |
GY07-05/02 |
三类工业用地 |
0.0182 |
14 |
B |
B1-6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8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29 |
GY07-06/02 |
防护绿地 |
0.0060 |
11 |
B |
B4 |
岩溶塌陷、岩溶管道及影响区域。 |
极易发生岩溶塌陷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加强隐伏岩溶勘探工作 |
30 |
GY07-06/02 |
防护绿地 |
0.0219 |
12 |
A |
A1-11 |
地形坡角15~2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加载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31 |
GY07-07/02 |
防护绿地 |
0.0211 |
8 |
A |
A1-12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32 |
GY07-10/03 |
三类工业用地 |
0.5122 |
12、13、14 |
B |
B2-5、B3-1、B1-6 |
地形坡角15~2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加载较敏感;部分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工程建设中应避免开挖坡脚,同时避免坡顶过量堆载或加载;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该区工程建设确需形成挖方顺层边坡时,建议首先考虑沿岩层倾角分级顺层放坡开挖,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 |
33 |
GY07-11/03 |
防护绿地 |
0.0661 |
14 |
A |
A1-13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34 |
GY07-13/03 |
公园绿地 |
0.0977 |
15、16 |
A、B |
A1-14、B5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或危险性中等 |
加强隐伏岩溶勘探工作,和顺向边坡的勘察治理工作。 |
35 |
GY08-06/02 |
防护绿地 |
0.0170 |
5 |
A |
A1-15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36 |
GY08-07/02 |
三类工业用地 |
0.0295 |
5 |
B |
B1-3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1°。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37 |
GY08-08/02 |
排水设施用地 |
0.0441 |
5 |
B |
B1-3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2°。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38 |
GY09-07/03 |
加油加气站用地 |
0.0040 |
17 |
B |
B3-3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39 |
GY09-08/03 |
商务商业混合用地 |
0.0415 |
17 |
B |
B3-3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9°。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40 |
GY09-09/03 |
展销科研混合用地 |
0.1065 |
17 |
B |
B3-3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8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41 |
GY09-10/03 |
防护绿地 |
0.0078 |
17 |
A |
A1-16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81°。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42 |
GY09-11/03 |
供燃气用地 |
0.0380 |
17 |
B |
B3-3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82°。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43 |
GY10-05/03 |
防护绿地 |
0.0600 |
17、18 |
A |
A1-17、A1-18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44 |
GY10-06/03 |
二类物流仓储用地 |
0.0978 |
17、18 |
B |
B3-3、B1-7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工程建设确需形成挖方顺层边坡时,建议首先考虑沿岩层倾角分级顺层放坡开挖,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45 |
GY10-07/03 |
二类物流仓储用地 |
0.0204 |
17、18 |
B |
B3-3、B1-7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工程建设确需形成挖方顺层边坡时,建议首先考虑沿岩层倾角分级顺层放坡开挖,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46 |
GY10-08/03 |
防护绿地 |
0.0564 |
17、18 |
A |
A1-17、A1-18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47 |
GY10-09/02 |
二类物流仓储用地 |
0.1193 |
17、18 |
B |
B3-3、B1-7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工程建设确需形成挖方顺层边坡时,建议首先考虑沿岩层倾角分级顺层放坡开挖,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48 |
GY11-01/02 |
三类工业用地 |
0.4849 |
6、7 |
B |
B1-4、B2-3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和对人类工程加载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同时避免坡顶过量堆载或加载;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49 |
GY11-02/02 |
防护绿地 |
0.0444 |
7 |
A |
A1-19 |
地形坡角15~2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加载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50 |
GY11-03/02 |
三类工业用地 |
0.4033 |
7 |
B |
B2-3 |
地形坡角15~2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1°。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加载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工程建设中应避免开挖坡脚,同时避免坡顶过量堆载或加载;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51 |
GY12-01/03 |
二类物流仓储用地 |
0.0119 |
17 |
B |
B3-3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工程建设确需形成挖方顺层边坡时,建议首先考虑沿岩层倾角分级顺层放坡开挖,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52 |
GY12-02/03 |
二类物流仓储用地 |
0.0381 |
18 |
B |
B1-7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53 |
GY13-01/03 |
二类物流仓储用地 |
0.0765 |
20 |
B |
B1-8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54 |
GY13-02/03 |
二类物流仓储用地 |
0.0267 |
20 |
B |
B1-8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9°。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55 |
GY14-01/02 |
三类工业用地 |
0.7650 |
22、23、24 |
B |
B1-9、B3-5、B1-10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有断层通过,存在破碎带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工程建设确需形成挖方顺层边坡时,建议首先考虑沿岩层倾角分级顺层放坡开挖,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56 |
GY14-02/02 |
供电用地 |
0.0184 |
23 |
B |
B3-5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有断层通过,存在破碎带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工程建设确需形成挖方顺层边坡时,建议首先考虑沿岩层倾角分级顺层放坡开挖,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57 |
GY14-04/02 |
公园绿地 |
0.1230 |
21 |
A |
A1-21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有断层通过,存在破碎带 |
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58 |
GY14-06/02 |
社会停车场用地 |
0.0049 |
21 |
B |
B1-10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9°。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有断层通过,存在破碎带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59 |
GY14-07/02 |
三类工业用地 |
0.0180 |
25 |
B |
B1-10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8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有断层通过,存在破碎带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60 |
GY14-08/02 |
三类工业用地 |
0.1394 |
25 |
B |
B1-10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81°。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有断层通过,存在破碎带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61 |
GY14-09/02 |
三类工业用地 |
0.0700 |
25 |
B |
B1-10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82°。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有断层通过,存在破碎带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H4 |
特殊用地 |
0.2047 |
|
|
|
|
|
|
|
62 |
水江大道 |
|
0.0776 |
2、20 |
B |
B1-2、B1-8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63 |
水江一路 |
|
0.0015 |
11 |
C |
C1-2 |
推测岩溶管道及影响区域 |
极易发生岩溶塌陷 |
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地质灾害危险性大。 |
加强岩溶管道的勘探防治工作。 |
0.0099 |
12 |
B |
B2-5 |
地形坡角15~2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加载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工程建设中应避免开挖坡脚,同时避免坡顶过量堆载或加载;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0.0040 |
13 |
B |
B3-1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工程建设确需形成挖方顺层边坡时,建议首先考虑沿岩层倾角分级顺层放坡开挖,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0.0102 |
14 |
B |
B1-6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0.0097 |
15 |
B |
B3-2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工程建设确需形成挖方顺层边坡时,建议首先考虑沿岩层倾角分级顺层放坡开挖,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0.0021 |
20 |
B |
B1-8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64 |
水江二路 |
|
0.0023 |
2 |
B |
B1-2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0.0382 |
1 |
B |
B1-1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0.0079 |
4 |
B |
B2-2 |
地形坡角15~2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加载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工程建设中应避免开挖坡脚,同时避免坡顶过量堆载或加载;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0.0165 |
6 |
B |
B1-4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0.0288 |
7 |
B |
B2-3 |
地形坡角15~2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加载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工程建设中应避免开挖坡脚,同时避免坡顶过量堆载或加载;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0.0182 |
19 |
B |
B3-4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工程建设确需形成挖方顺层边坡时,建议首先考虑沿岩层倾角分级顺层放坡开挖,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0.0052 |
17 |
B |
B3-3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工程建设确需形成挖方顺层边坡时,建议首先考虑沿岩层倾角分级顺层放坡开挖,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0.0099 |
18 |
B |
B1-7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65 |
大燕路 |
|
0.0029 |
5 |
B |
B1-3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0.0136 |
6 |
B |
B1-4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0.0235 |
7 |
B |
B2-3 |
地形坡角15~2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加载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工程建设中应避免开挖坡脚,同时避免坡顶过量堆载或加载;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0.0043 |
19 |
B |
B3-4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工程建设确需形成挖方顺层边坡时,建议首先考虑沿岩层倾角分级顺层放坡开挖,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66 |
大顺路 |
|
0.0171 |
7 |
B |
B2-3 |
地形坡角15~25°,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10~2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加载较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工程建设中应避免开挖坡脚,同时避免坡顶过量堆载或加载;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67 |
兴盛路 |
|
0.0402 |
17 |
B |
B3-3 |
地形坡角15~25°,局部40°以上,残坡积土厚度一般0~3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斜(边)坡顺向不临空,对人类工程开挖敏感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工程建设确需形成挖方顺层边坡时,建议首先考虑沿岩层倾角分级顺层放坡开挖,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68 |
中铝路 |
|
0.0142 |
21 |
B |
B1-10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8°。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有断层通过,存在破碎带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0.0255 |
25 |
B |
B1-10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9°。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有断层通过,存在破碎带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69 |
南陵大道 |
|
0.0029 |
24 |
B |
B1-10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79°。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有断层通过,存在破碎带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0.0396 |
25 |
B |
B1-10 |
地形坡角0~13°,残坡积土厚度一般5~10m,下伏基岩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岩层倾角31~80°。 |
人工边坡稳定性,隐伏岩溶局部塌陷,对人类工程开挖、高填方较敏感;有断层通过,存在破碎带 |
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
该区主要避免高挖深填,确需设计高边坡时,应对高边坡进行专项治理;工程建设中加强隐伏岩溶勘探治理工作。 |
- 1 -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 论
重庆市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组团(总红线面积12.38km2,去除建成区、其他非建设用地、铁路保护线等均不在本次评估范围内,本次区域评估区域红线实际用地面积约5.96km2)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域面积约13.92km2。评估区属溶蚀峰丛洼地地貌,斜坡区地形坡角一般为5~15°,局部斜坡可达30°以上,岩体为中厚层状构造,土层厚度一般0.50~3m,局部人工填土及长江两岸河漫滩冲积物厚3-15m,岩体中主要发育有2组裂隙,地表水对岩土体影响中等,贯通性结构面与斜(边)坡关系较复杂,破坏地质环境条件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不良地质现象影响用地面积所占比例约1%,区域用地总体地质环境条件为较复杂。
结合规划功能重新调整分区后,区域用地面积约为5.96km2,地质灾害危险性大(C)的区域有0.0031km2,占区域用地总面积的0.05%;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B)的区域有该区面积为5.8979m2,占区域用地总面积的98.91%;地质灾害危险性小(A)的区域有该区面积为0.619km2,占区域用地总面积的1.04%。
9.2 建 议
(1)根据调查与评估结果,总体防治措施建议:综合考虑区内的地坪标高,避免高深切坡、高填方、依山就势进行工程建设。
(2)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C区):主要为推测岩溶管道及影响区域、不稳定斜坡影响区域。开展岩溶专项勘察,不宜规划可能导致高切坡、高填方、深开挖的建设项目,避免切坡形成顺层临空、减少切坡高度。如需建设,应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治理或规划具有地灾防治功能的建设项目。
(3)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B区):主要为斜(边)坡稳定性问题及对人类工程活动敏感区域,建筑的布局应减轻引发因素对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影响并兼顾边坡防治。建(构)筑物的布局应避免顺向开挖形成顺向临空边坡;岩溶分布地段,不宜规划人群集中、荷载集中、可能受岩溶塌陷影响及不具有地质灾害防治功能的建设项目。当存在挖方基坑边坡(尤其是顺层基坑边坡)时,边坡开挖宜分层、分段进行,随挖随撑。严格按照逆作法、信息法施工。存在大面积厚填土地段,应估算因填土造成的地面沉降,并预留高程,建筑基础建议选择桩基础。当存在河流的冲蚀、剥蚀地段,应采取防洪防护措施。
(4)地质灾害危险性低区(A区):主要为规划绿地、公园等区块。场地平整应避免顺向开挖形成顺向临空边坡,同时加强隐伏岩溶勘察。
(5)各工程建设项目均应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确定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法。
(6)本调查评价报告不替代调查评价区各单项工程的评估、建设工程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及其它有关的评价工作。
(7)新规划的建设项目应加强对原有建(构)筑物的保护工作。
(8)当区域用地规划用地性质改变时,相应地块需单独作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9)在建设单位申请用地时,区县政府应实行通告制度,及时向建设单位出具地质灾害防治通告意见书,明确用地范围内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建设过程中限制性条件等内容,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督促落实用地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整治防范措施,保障安全。
(10)涉及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项目,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建设单位按规定程序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并参与验收工作,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11)当因人为工程活动导致地质环境条件改变较大或出现地质灾害灾(险)情时,当地政府应及时委托原评估单位对原区域地灾评估报告进行修正,针对变化区域出具补充评估报告,确保区域地灾评估报告真实准确。
- 1 -